1、前几天,刚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文化苦旅.道士塔》,才知道甘肃敦煌莫高窟守护者王道士的真姓大名。网上也有介绍与评论,人们对敦煌莫高窟守护者王圆箓—王道士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王道士云游时无意间发现敦煌的佛窟,于是他决心长期守护并看管莫高窟,所以,王道士应该算是第一位敦煌守护人。由于王道士用化缘或其它方式得来的钱,对莫高窟进行了清理和修葺,也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兼于此,后代为他修建了一座敦煌最大、最高、相对气派的道士塔。
2、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这三篇文章《道士塔》、《莫高窟》、《沙源隐泉》写了敦煌。
3、道教不一定叫XX观,宫观庙庵精舍洞,山房,道院什么的有许多称呼都是道观
4、第四部分:写这内场悲剧的终结。
5、第一部分:引出了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并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掠夺文物的事实。
6、《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7、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8、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
9、意义:劫后的苏醒
10、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11、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12、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好在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任然在中国,敦煌学任然在中国。
13、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14、第三部分:提出造成国宝大量流失的更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15、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16、《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17、《文化苦旅》这本书前三篇都像在写小说,介绍了作者的文化心理来源,从第五到第八篇,作者开始系统的写敦煌。《道士塔》大家都学过,当时的感觉是悲痛难言的,愚昧的中国人在近代历史上留下的耻辱永远成为了历史。《莫高窟》一篇中,余秋雨开始介绍洞窟中的文化。
18、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无知。
19、第三部分:提出造成国宝大量流失的更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
20、文化苦旅第一章:道士塔
21、有,道士塔,死后道士葬在里面。
22、《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
23、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
24、提出“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