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并列的介宾短语作状语造句优选402句

并列的介宾短语作状语造句优选402句

时间:2024-11-16 02:27:28

1、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3、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5、(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6、并列的短语比较长,停顿较大的,不用顿号,用逗号。

7、"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9、自相矛盾

10、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12、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5、(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16、(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17、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18、六、表意不明

19、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20、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1、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

22、何以战?(《曹刿论战》)

2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5、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26、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7、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28、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29、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30、(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31、(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3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如: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应是“付出艰辛的劳动”)

34、例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35、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36、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肴之战》)

3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38、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9、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40、成然之。(《促织》)

4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42、例如: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世界”怎么会是“过程”呢?应在“世界”后面加上“的发展”)

4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44、多个并列词语,前面的之间用顿号,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和”或“及”等。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例,义理、考据和辞章。

45、(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46、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47、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所以不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应改为“他是多少个遭遇灾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48、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49、用作疑问代词。

50、(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51、(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52、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53、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4、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55、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56、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57、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59、有时用"是故""以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6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6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62、(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63、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6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武装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的工作之中。

65、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66、(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6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68、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69、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70、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71、(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7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7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74、(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75、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76、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

77、(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78、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79、(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80、主谓搭配不当

81、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8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8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84、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85、(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86、句中概数的中间不用顿号。如:你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不能写成“十六、七岁”)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上例中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应用顿号隔开。【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如:三年级四、五班的学生。

87、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88、(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8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90、习惯上不须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不加顿号。一般单节的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例,兄弟要敬重父母。

9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92、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9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94、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95、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96、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97、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98、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99、"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00、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101、并列词语结合得紧,中间不用顿号;但表序数时要用顿号。

102、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103、沛公安在?(《鸿门宴》)

104、例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原意应是“谁都能想象出”。)

105、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106、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107、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108、二、搭配不当

109、"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10、(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11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112、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13、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114、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115、(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116、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117、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

118、(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119、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20、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注意】并列成分若都是单个词语或成语则用顿号。如:我们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大国主义。

12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22、(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123、(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12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125、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126、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12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28、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129、"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130、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13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132、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13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3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135、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136、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137、(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13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39、用作助词。

140、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14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4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144、句子:由词和词组组成的。

145、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46、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47、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148、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4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150、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151、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152、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53、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154、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155、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56、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157、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158、用作代词。

159、惟(唯、维)

160、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161、如: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首先,它主语残缺,应在“被”前加上“他们”。“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是游击队。应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

16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163、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164、并列词语的各项,要注意其轻重、先后、大小的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165、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66、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67、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168、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169、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170、语素:蟋蟀,两个字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17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172、(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17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74、(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75、(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176、(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177、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178、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179、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180、用作副词。

18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182、三、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

183、简单说一下,语言在形成过程中并没有语法系统,语法系统是后来人们根据语言的特点总结出来的。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复杂,现代汉语语法有语素,词,短语,句子。

184、用作疑问副词。

185、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186、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87、复音虚词"虽然"。

188、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189、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190、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怎么能“浮现”呢?应把“品质”改为“形象”)

191、輮使之然也。(《劝学》)

192、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93、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194、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195、"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196、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19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198、(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199、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表范围、频率等的副词;④表情态的形容词;⑤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200、虚词位置不当

201、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20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203、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20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205、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206、(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20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208、反客为主,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

20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10、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211、短语: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的语法单位(主谓,偏正,动宾,后补,并列,介宾,“的”字短语,同位短语,方位,连谓,兼语,比况)

21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21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14、成分赘余

21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16、用作连词。

217、(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218、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19、"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220、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2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2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23、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224、有些知识记得不太清楚了,如有错误,请指出,改正

225、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226、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227、如: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把“关键在于人生观”和“人生观起决定作用”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

228、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229、肯定与否定不搭配

230、(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231、(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232、如: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三个报社”还是“三个记者”?应该把“三个”放在“记者”前,或把“三个”改成“三位”或“三家”)

233、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建立”前缺少谓语,应加动词“完成”)

234、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235、(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236、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237、搭配不当主要分为:

238、(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239、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240、并列词语之间有问号或叹号的,不再用顿号。

24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4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4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44、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24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246、如: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了,应删去“我们”)

247、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248、(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49、并列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如: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如: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

250、"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251、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252、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25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54、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255、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256、(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25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58、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5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60、(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261、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26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6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64、主宾搭配不当

26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26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267、附加成分残缺

268、(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269、(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70、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71、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27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73、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274、一、语序不当

275、(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276、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②指称代词或数量词;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27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78、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279、如:从事业发展的角度看,还缺乏各项人才与各项科学家。(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二者取其一)

280、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如: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

281、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82、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28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84、常用文言虚词详析

28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86、(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287、词:单纯词&合成词;又分为实词和虚词

288、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89、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290、(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91、藕断丝连,一句话结构已经完整,却将其作为后一句话的起头。

292、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29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9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295、例如: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另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有两种改法:①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②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296、"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297、(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98、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299、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300、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01、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302、复杂状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

303、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304、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305、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306、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307、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308、(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309、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310、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311、(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312、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31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3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15、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31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17、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中的停顿用逗号,内部小并列中的停顿用顿号。

318、句式杂糅,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意纠缠。

319、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320、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32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322、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323、"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32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325、如: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推广”的应是“经验”,应在“为了全面推广……喂猪”后加“的经验”)

326、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32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28、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329、四、结构混乱

33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331、成分赘余是指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啰嗦。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定语等成分及助词“的”的赘余。

33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333、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334、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如: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⑩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并列的短语。分句之间停顿较大,不应用顿号。例(1)这次会议对玉米、小麦、油料、和棉花的收购任务,作了重新安排,大家都很满意。上例中有两个错误。玉米、小麦为一类,与“油料”之间的停顿应改为逗号,“油料”后边的顿号应删掉,因为已用了连词“和”。?如:她笑得那样天真、自然、充满了纯情的爱,更让观众为她即将降临的危机充满忧虑。所以应当用~!因为书名跟书名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虽然他们都有书名号参考资料:大胖脸

335、(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33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337、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338、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339、(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340、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341、如:天上皓月当空,地上灯火辉煌,千家万户都沉浸在除夕之夜的欢乐之中。(“除夕之夜”哪来的“皓月”呢?)

342、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34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44、如: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对大家的启发”的主语是什么?显然应该是“这次讲课”,加了“经过”以后,造成缺主语,应去掉“经过”)

345、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346、多项状语的次序不当

347、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348、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349、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50、(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35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352、动宾搭配不当

353、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

354、(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355、如: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法,应删去“的想法”)

356、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357、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358、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5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60、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361、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362、五、不合逻辑

363、多项定语的位置不当

364、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6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366、"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36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68、(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369、蛟或浮或没。(《周处》)

370、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371、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372、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73、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374、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75、(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37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7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378、"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379、(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380、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38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382、如: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样子。(“中国人民”怎么样了,没接着说下去,却用“中国的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

383、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384、(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385、强加因果

386、范围不清

387、不合事理

388、"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389、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39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391、如:第二课堂的活动推动了同学们积极自学的热情。(“热情”不能“推动”,应把“热情”改为“积极性”,或把“推动”改为“激发”)

39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9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39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395、①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后;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前。②否定副词,一般紧挨着介宾短语,且放在介宾短语的前面。③介宾短语是介词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代词组成的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一般不能作谓语,如果介宾短语放在谓语位置上,会导致谓语残缺,可将它移到主语前面去。

396、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又去说另一句,造成前后脱节。

39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398、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399、表意不明,就是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明了。造成歧义的主要原因有数量词语的位置不对、并列短语关联不明确、省略不当、停顿不当等。

400、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401、(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40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