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婚记》中,三毛向读者讲述她与荷西登记结婚的情景:“我伸头去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三毛用了一个“伸”这个很有意味的动词,强化了她单纯活泼的性格。接下来一个“好”单独成句,使舒缓的语调改变了节奏,与灵感突发的感觉相得益彰。随后她对装扮自己的动作做了弱化处理,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它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上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这段描写除了简单的动作”找、戴、拿、别“以外,如果没有前面她交代的是一次结婚外,这与周末出游又有什么不同呢?她在自我欣赏着,她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自己感觉好最重要。这也很容易看出她的个性。
2、开篇,是母亲寄给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亲相似的对女儿生活的担心,挂念。其中,提到全家人为女儿第一篇刊登到联幅上的“沙漠中的饭店”而兴奋不已。能看得出来,家人以三毛为荣。十分赞同她的写作,也支持着她的生活方式。
3、悬壶济世:讲沙漠中的人很保守,生病女人是不去医院的,因为她们不能被人看到,又因为她经常备用一些常用药物在家里,结果妇女们生了病都找她看。后来有些病,她也没有办法治了,但是人又不去医院,就用一些土法子,结果真的治好了。后来哪里的人都认为她治病很神奇。
4、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的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张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这一切的景象是我意乱神迷,目不暇给。
5、在撒哈拉这个除了满地黄土还是黄土的地方,他们结婚了,经过繁琐的手续。他们终于戏剧性的等来了结婚。我想,每个女人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纱,风光得结次婚,可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没有西装笔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简单的衣服。婚礼简单中的简单。没有一个血缘亲人在场,不过他们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许他们的心早就约定一起。对于结婚礼仪只不过是个形式,三毛是个并不喜欢繁琐的人,追求自己的简单。个性自由,更不拘于小节。
6、看到题为沙漠中的饭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饭店不是很正常么,以这入手,会写得出什么。但是,内容另我为之一震,原来“饭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里寄来的粉丝煮成好多菜色,还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误以为那是复印纸卷的,甚是有趣。他们的日常对话,能感受的到真实却不乏幽默。国界的区别,没有阻碍他们,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实。
7、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但确实是充满艺术。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正本书一直让人沉静于淡淡的真实喜悦之中。
8、故事中还提到了三毛与丈夫因寻化石而落入险境,在危急关头,三毛的急中生智,她过人的胆量得以体现。还有沙哈拉威女人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却不免让人深思。还有一个为爱追求得疯狂的可怜男子。让人可怜又可恨啊。
9、沙漠中的风,有时会变得狂野而凶猛,将沙尘带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和未来的憧憬。每个瞬间,都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10、《撒哈拉的故事》赏析:
11、娃娃新娘:讲邻居家跟她关系很好的一个女孩,十岁就出嫁,的结婚过程,和当地习俗。
12、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13、西撒哈拉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处撒哈拉沙漠西部,西濒临大西洋,北邻摩洛哥、东、南接阿尔及利亚和毛里塔尼亚。该地是一个有争议地区,摩洛哥声明对此地区拥有主权。另外,当地的一个独立武装组织(波利萨里奥阵线,又称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统治着该地区以东大约四分之一的荒芜地区。截至2012年,有47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该武装政权所领导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为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之一。
14、荒山之夜:三毛和荷西黄昏开车去捡化石,走到无人的迷宫山,荷西陷进了泥里,情况危急,三毛想不到办法,结果有三个路过的撒哈拉人,她去寻求帮助,结果这三个人想对她非礼,她甩开他们,自己开车绕进山里,躲起来。人走了,才出来,救荷西,脱掉自己的长裙,用车胎把荷西拉出来。
15、《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16、撒哈拉沙漠,那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三毛的笔下,这片沙漠显得如此迷人,让人不由得想去探寻它的秘密。
17、当时三毛和荷西主要居住于西撒哈拉的沙漠小镇阿尤恩。阿尤恩由摩洛哥实际控制。
18、分成6个故事:
19、《撒哈拉沙漠》这本书,作者三毛运用真实的文字、动感的心灵、细腻的感情,就如一首曲子,辽远悠长。
20、撒哈拉的沙漠是一片壮美而浩瀚的沙漠,却也是一片精神文明的荒漠。三毛用一颗善良的心将一个黑暗的社会用轻松的笔调描写出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迂腐愚昧的部落——撒哈拉威人。
21、不得不佩服三毛这个人,她各方面都会一点,可谓玲珑八面。她在当地当有时候是一个“小医生”,由于当地思想极为传统,许多妇女得病之后宁死也不愿去医院,只因为医生是个男的。看到这,实在可怜那些落后地区的妇女,她们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学习的权力,辛苦一辈子,脑袋却没有一点知识。甚至当地女性连数数都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可怜可悲啊。不过,三毛对那些周边妇女的帮助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药,帮别人治点小病。
22、撒哈拉沙漠,在我心中,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无尽的浩渺,又富有浓厚的生命力。
23、结婚纪:讲他们到沙漠中后要办结婚,经过但个月的从各个国家和使馆辗转资料,成为沙漠总第一对,在法院登记结婚的人。法院的人因为没办过公证结婚,所以为他们很隆重的办了仪式,整个镇上的人都来观礼,结果法官紧张到不会讲话。哈哈。。。
24、沙漠中的饭店:讲他们住的沙漠之家,撒哈拉人饮食很粗劣,家里来人她经常做中国菜给人吃,慢慢的大家都知道她做的饭很特别又好吃。
25、《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语言是具有三毛特色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新、朴素。她能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写作对象所感受到的一切,对其行为动作进行白描,或用精炼的对话来还原场景,以她细腻、敏锐、准确的感知力,准确把握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三毛的文字就有了一种令读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读《撒哈拉的故事》,仿佛是在与三毛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好似在听朋友讲述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时而无羁的快乐,令人如入其境。
26、说起当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个小故事是娃娃新娘,听到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小孩子过家家酒,小女孩成为新娘,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只是游戏,但三毛叙述的是一个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岁,就在所谓的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素未见面的青年男子。十岁,在我们眼中那是最单纯,最开心的时刻,不用忌讳做错什么,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可是沙拉威可怜的女孩才十岁,就被“卖”为。故事中,不时写到女孩的无奈,三毛的“愤怒”她极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却也为止无奈。
27、撒哈拉的故事分成几个故事?
28、观浴记:沙漠里的人几乎不洗澡,三毛偶然看见一家叫泉的地方,偷偷看了一下是洗澡的澡堂。结果自己花钱去洗就为了看一下别人是怎么洗的,后来从老板那得知海边有更隐蔽的洗澡处,于是带河西偷偷去看拍照。后被发现逃之。
29、西撒哈拉历史上曾经为西班牙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离西撒哈拉,并同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分别签署分治协议,阿尔及利亚支持的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随后也对西撒哈拉提出领土要求,三方为此曾多次发生武装冲突。1979年,毛里塔尼亚宣布放弃对西撒哈拉的领土主权,而摩洛哥与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的武装冲突一直持续至1991年。截止2011年,摩洛哥实际控制着西撒哈拉约四分之三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