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化的主体就是“人学”,就是关于如何改造人、管制人的学问。
2、所以,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地自然的研究,用力很少、成果更少。
3、对下,它规定了普通百姓行为举止的规矩,比如,到邻居家里,进门前要大声通报,以免看到让主人尴尬的场面等等。
4、可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他们的文化之根是建立在对上帝、真主信仰基础上的。难道信仰一个虚无的上帝、真主,比我们的儒家文化信仰会科学很多、进步很多?
5、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6、即便我们真的能像精英们期望的那样,把我们的文化像换血一样换成西洋文化,那无非也就是让这个世界多出几亿西洋人口而已,我们这个种族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7、“汉字拉丁化”撞了南墙,总算停了下来,但坚信中国文化是中国落后根源的声音不绝于耳,消灭中国文化的企始终没有停止过。
8、“恣意疯长”与“连根拔除”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要么任其恣意疯长,要么连根拔除。
9、问题是,文化是可以废除的吗?是能够更换的吗?
10、不感到奇怪吗,不感到可怕吗?
11、对中,它规定了祷告天地、祭祀先人的规矩。比如,使用什么样的礼器、举行什么样的仪式。
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3、糟粕也就是不好的意思,文化糟粕是指文化之中不能够被人们所吸收利用的部分
14、比如,上文提到的“卧冰求鲤”之类的所谓“孝”。
15、对中国文化最憎恨,骂得最凶、最深刻的应该是鲁迅先生。
16、他们这样做,政治用意是高明的,极力提倡“父母在不远游”,等你父母不在了,你已经四五十岁,哪还有起义造反的冲动?
17、先生不怕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他是感觉,中国人已经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论怎么推测都不过分。
18、他们有个逻辑:中国要想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就必须消灭儒家文化;而要消灭儒家文化,就必须废除他们的经典着作;而要彻底废除儒家经典,自然必须废除汉字。
19、文化糟粕是那些因年代久远,社会背景和传承下来的不健康的,庸俗的,低俗的文化。
20、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50年代,他们研究出若干套“汉字拉丁化”方案,召开了若干次研讨会……最后,我们就见到了现在的“汉语拼音”。
21、正是怀揣着“为中国好”的真诚,100年来,这些文化精英们把中国文化的母体鞭挞得遍体鳞伤。
22、废除汉字,他们可不是说说而已,那是真干。
23、但到了周朝,有个叫周公旦的圣人比较有心,他梳理了三皇五帝甚至更早的规矩,编写了一部叫做《周礼》的书。
24、科学追求“真”,人性追求“善”,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价值观、审美观。违背真、善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算不上文化精华,与时代价值观、审美观要求相冲突的传统文化也不值得传承、推广。
25、正因为“礼”如此重要,有人就“觊觎”它了。
26、我们嘴上说,对待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弘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态度,而在行动上却总是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
27、驯化,是对兽而言的,是让兽减少野性、变得听话的过程;
28、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29、这些变态的“礼教”,在中华文化最质朴的年代是根本没有的,在孔子的时代也是没有的。
30、最早的这类规矩,现在已经无从查考。
31、在先生的眼里,翻开中国文化典籍,读来读去只能读出两个字“吃人”。
32、都认为我们的文化不但孕育不出现代化,而且还会阻碍现代化?
33、好在,遍体鳞伤的中华文化大难不死,终于迎来了又一个可以“恣意疯长”的春天。
34、礼就是规矩,如果没有了规矩,社会就会大乱。
35、八下历史第十二课知识点
36、比如胡适先生,您穿一身小西服,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真的成了一个欧美小帅哥吗?
37、这就是区别“精华”和“糟粕”的意义所在。
38、文化,是对人而言的,是让人减少野性,变得文雅的过程。
39、这样的历史现象,最近的一次就是发生在上世纪初的那场“新文化运动”。
40、文化成果,不管她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是一个民族自省、自知的依据,也是各民族得以区别、相互辨识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是珍贵的。
41、比如,令人切齿的“贞节牌坊”。
42、这是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过的现象。
43、一是看它是不是违背科学。
44、相比看不见的灵魂,“礼”是看得见的肉身,是中华文化的支柱和结构。
45、难道他们的文化精英们就认识不到“上帝信仰”“真主信仰”的愚昧?
46、“动词”的“文化”很像“驯化”。
47、日本学习西方比我们早,也比我们彻底,但在日本,不管是文化阶层还是政治阶层,始终把保护自己的文化不受侵犯作为接纳西方文化的前提。
48、比如,“女戒”,比如“贞节牌坊”,甚至连最神圣的孝道,都被扭曲成“埋儿奉母”“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之类。
49、是不是应该先给部落成员定规矩?
50、比如鲁迅先生,您留个仁丹胡、理个小平头,就真的可以成为藤野、鸠山吗?
51、为什么有这么多文化精英,都真诚地憎恶我们自己的文化?
52、但错误往往发生在操作层面、执行过程中,发生在通往理想目标的路上。
53、比如,我们用来保证民族精神、政治理想实现的“礼”,就是这种操作、执行层面的东西。
54、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借助“礼”的约束作用;所以,“礼”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扭曲、越来越背离人性。
55、《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56、但另外一些人就不一样了。
57、五四运动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认为中国之所以科学不兴,完全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愚昧落后。
58、三是看它是不是背离时代要求。
59、“礼”的变态化,是文化的政治化的后果。
60、我们常说,“仁、和、信、义”等等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61、但其实,“礼”是中华文化的机体或者叫“肉身”,没有机体、肉身,灵魂附着在哪里?
62、每当遇上外族严重入侵,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就会采取一种非常奇特的救亡壮举——高举起文化皮鞭,对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疯狂鞭挞。
63、强烈同意废除汉字的,可不只是一两个狂人,而是那个时代最主要的文化精英:陈独秀,瞿秋白,钱玄同,胡适,鲁迅,谭嗣同,蔡炎培,吴玉章,刘半农,后来参与其中的还有郭沫若,茅盾等等,可以列出上百人,都是文化精英。
64、可他们为什么就没有提出过全盘废除自己的文化这种激进主张?
65、他们也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国问题的根儿,要解决中国问题,他们的方案是,铲除中国文化!
66、政治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文化不能完全政治化。
67、这些规矩(礼)就是最早的中华文化;
68、于是,就发生了后来的一系列文化的“革命”,这些革命与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
69、在他的眼里,被中国文化毒透了的中国人,要么是麻木不仁的看客,要么是“抢血馒头吃”的愚昧蠢货,要么是靠意淫活着的阿Q……
70、判断一个文化文本、文化理念是精华还是糟粕,窃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71、比如,要规定,打到猎物不能偷吃,必须交公,统一分配;不能随便跑到公田里抓青蛙吃,以免踩坏秧苗;比如,不能挑逗陌生女人,更不能随便掀妇女的草裙……诸如此类。
72、强制人们执行这些规矩、按“礼”行事,就是“动词”的“文化”。
73、如果把你放到原始社会,现在有个部落联盟刚刚成立,请你做这个联盟的首领……那么,你认为你首先应该做什么?
74、《周礼》对君王、朝廷、普通百姓的各种规矩都做出了系统规定,他把这些规矩、规定叫做“礼”。
75、鲁迅先生只是一个作家,除了挑挑毛病,发出几声“恨铁不成钢”的咒骂,对改变中国社会产生不了太大的现实影响。
76、刘半农说,汉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
77、汉语拼音是三十年“汉字拉丁化”运动留下的唯一成果。
78、就是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
79、对“礼”的这种重大价值,我们看到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更是深有体会。
80、新文化运动有个着名的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
81、自新文化运动至今已过去了100年,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告诉我们,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什么、糟粕又是什么。
82、春秋战国就是这样,孔子说这是“礼坏乐崩”的缘故,所以他提倡“克己复礼”。
83、所以,“礼”这个东西,对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发挥了基础作用。
84、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软弱、落后,受西洋、东洋列强欺辱,全都是因为“孔家店”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糟粕。
85、但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还是后来的文化“革命”的领袖们,他们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浸润出来的文化精英,他们对中国文化之“恶”的认识,是真诚的。这与当下某些被收买了的大V有本质区别。
86、但具有自省和辨识价值的文化成果并不等于都具有传承、推广的价值,并不都具有写入教科书、搬上课堂、灌输青少年的价值。
87、我们不妨“因陋就简”探索一二。
88、你想啊,几个原始部落、家庭原来分居不同的山头、丛林,各有各的习惯、做派,现在弄到一起了,要想和谐相处,没有个统一的规矩怎么行?
89、八年级第十二课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秀文化,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识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先生提出,还将他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会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90、我们常常被告诫,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弘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可糟粕是什么,没人往下说。
91、我们号称是最懂辩证法的民族,但在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上,从来没有辩证过,不犯错误才怪。
92、现在“国学热”方兴未艾,上课、演讲、着述、出版……轰轰烈烈、泥沙俱下,探讨这个问题似有现实意义。
93、而我们的文化精英为什么就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到了犯贱的地步?
94、“一国两制”含义:
95、对上,它规定了国家军政体制设置的规矩,比如“六官”制。
96、所以,五四青年要推倒“贞节牌坊”是对的,但不能把“贞节牌坊”也赖到孔子的头上,把“孔家店”一并推倒。
97、这就好像,当你的恶邻手持棍棒、脚踹你家的大门时,你不是开门应战,而是跑进屋里指责自己的母亲:都是你的错,把我养得如此羸弱、如此胆小!
98、而可怕也正在这里。
99、请注意,“铲除”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因为只有这个词才能表达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决绝:废除汉字!
100、而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汉以后的“礼教”中隐藏的这类“糟粕”比较多,在书出版中,似应重点警惕。
101、所以,分析可以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糟粕”,大都集中在“礼”上。
102、或者说,都如此真诚地相信中国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103、比如,我们的“仁、和、义、信”等等,就是这样的精神、理想。
104、二是看它是不是违背人性精神。
105、其实不用仔细分析,仅从这个态度上就可以断定,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肯定存在问题。
106、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107、幸亏,在汉语中,重音字词实在太多,汉语拼音根本无法区分,不但“垃圾”和“辣鸡”是一样的,“鲁迅”和“陆逊”也没有分别。因此,汉语拼音根本无法代替汉字,最多只能作为汉字的一种辅助注音工具。
108、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用来标榜的口号都是冠冕堂皇的,用来支撑其民族脊梁的精神、用来追求的政治理想,都是美好的,甚至也是永恒的。
109、比如,上文提到的、断章取义的“父母在不远游”。
110、总之,就像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白的,他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
111、“惮”就是“怕”的意思。
112、“父母在不远游”是孔子说的,可他还有下半句“游必有方”,却被后世有意淡化、忽略了。
113、先生不仅仇恨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恨中国人——据说是恨铁不成钢的恨。
114、要想改造人、管制人,严刑峻法是一种,但管住人心、避免后果,这才是更高明的管制。
115、陈独秀说,汉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116、香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