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2、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3、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很关心自己种的庄稼,天天到地里去看。他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琢磨怎样才能让禾苗快些长高。
4、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6、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7、【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8、宋国有一位农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于是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也没有长高。
9、【歇后语】宋国的农夫
10、《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或措施,遵循人、事、物的特有规律,要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观察,不然不但没有收获,而且还会白忙活一场,适得其反,反而徒劳无功,出力不讨好。
11、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种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没长高,明天看看,秧苗还是没长高。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让我把秧苗拔高一点儿吧。"主意打定,他就动起手来。秧苗多得数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来了。他回到家里,喘着气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总算帮秧苗长高一点儿了。"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
12、孩子才4岁,你就要她学这、学那,这无疑是揠苗助长,不利于她的健康成长。
13、【拼音】yàmiáozhùzhǎng
14、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15、有一天,他扛着锄头下田耕种,他围着田边走来走去,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腿就往水田里跳,把每一棵秧苗都拉高了一点。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了他自以为很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一到家,农夫就迫不及待的对他的儿子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急忙跑到田里一看,发现自己家的禾苗都枯死了。
16、我一定要想个好办法让禾苗长高点..….
17、一天,他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办法。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跑,开始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直拔到半晌午,弄得又累又饿。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妻子忙问怎么回事,他如此这般讲了一遍。
18、【语法】作主语、宾语;同“拔苗助长”
19、他儿子听到家里的禾苗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地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20、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2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本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
22、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2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不尊重客观规律,反而适得其反。。
24、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25、斌1啊是1地哦里1毕节您老婆糍粑
26、“揠苗助长”中的“揠”过于古雅,因此改成“拔苗助长”浅显明白。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情况观察,拔苗助长的使用频率高于揠苗助长。
27、【示例】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也不能放任自流。
28、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示例】: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也不能放任自流。【近义词】:欲速不达【反义词】:放任自流、循序渐进【歇后语】:宋国的农夫【语法】:作主语、宾语;同“拔苗助长【成语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9、两者没有区别,拔苗助长就是揠苗助长。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相关成语故事: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30、答,有叶公好龙,守株待兔,买椟怀珠
31、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反而会坏了事情。
32、“拔苗助长”是指用人为拔高的方式帮助禾苗生长,但禾苗的生长是一种生理过程,并非机械过程,所以用机械过程取代生理过程的助长方式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而是愚蠢的。从以上分析可知,“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误,“揠”不同于“拔”。)
33、揠苗助长【拼音】:yàmiáozhùzhǎng【解释】:揠:拔。
34、揠苗助长的故事:
35、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36、类似的寓言故事:有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等,都是嘲笑不知道事物规律、不懂变化的愚蠢行为。
37、从前有一位农民,在田里种下一片禾苗,种下后他便天天跑到禾田里去看。看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长得太慢,农夫便很着急:“怎样才能帮助禾苗长高呢?”他想来想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帮助禾苗长高。
38、当时农夫心里还乐滋滋的想:哈哈!我太聪明了!这样他们就会长得快一点了!我也就很快就能收获了!他以为他把秧苗往上拔就能帮助秧苗长高。
39、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40、【反义词】放任自流、循序渐进
4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42、揠苗助长【释义】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这个故事的哲学道理和寓意:
43、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揠苗助长”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揠苗助长”也可写作“拔苗助长”。
44、揠苗助长
45、这个农夫他当时想快点让禾苗长起来所以他就把禾苗都往上拔,这样看着就是往上涨
46、“揠苗助长”与“拔苗助长”没有区别,“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揠苗助长”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47、相同的成语故事有:急功近利,欲速不达,适得其反。比喻因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规律,结果反而把事情办坏了。
48、“揠苗助长”与“拔苗助长”没有区别,“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
49、农夫挽起裤腿下到田里,一颗一颗地将禾苗拔高,忙活了大半天,看着瞬间长高的禾苗,农夫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回到家他欣欣地告诉他家人:“可把我累坏了,不过禾苗终于长高了一大节。”农夫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50、学习文化知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51、“揠苗助长”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5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53、从揠苗助长的故事中,我明白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的道理。
54、【近义词】欲速不达
55、【解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56、揠苗助长”是指用围田蓄水的办法为禾苗供水,帮助禾苗生长。但供水过头,水位过高,反而会造成秧苗烂死。
57、朋友你好:《揠苗助长》是一个古老而又简单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禾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次日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违反事物规律做事,会适得其反。
58、答这天,农夫看到绿油油的禾苗,有些着急,有无办法再快点长,越想越急,他焦急地对禾苗说:“苗娃娃,你们快点长啊,我有办法让你们长的更快些”,他快速地蹲下来,拔着苗儿往高往高,苗儿高了一截。揠苗助长是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凡事不万要违背自然规律的道理。
59、学习要循序渐近,急于求成,只能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60、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对这件事没多大帮助。
61、没有区别。“揠苗助长”中的“揠”太古雅,因此改成“拔苗助长”浅显明白。从北京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情况观察拔苗助长的使用频率高于揠苗助长。
62、拔苗助长:也作“揠苗助长”。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春秋宋国有人嫌秧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拔高一点,结果这些秧苗都枯死了。
63、【成语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