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至三更便数伏”。这里“三更”应该是年庚的庚字。古人以干支纪日,从甲子、乙丑而至癸亥,六十天一个循环。所谓“夏至三庚”就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天干带“庚”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开始数伏。为什么要从庚日数伏,这主要与古人的阴阳五行生克观念有关。
2、三更半夜的三更是23点至凌晨1点。
3、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23-1点为子时,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13点为午时,13-15点为未时,15-17点为申时,17-19点为酉时,19-21点为戌时,21-23点为亥时。
4、三庚即三个庚日。按古历法天干地支相配,记年记日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庚辛任癸每十日一个庚日。夏至后笫几天是庚日是不固定的,如果夏至后笫六天是庚日的话,那厶夏至后笫二十六天就是初伏第一天,以后每十日进一伏即第二伏,第三伏。但也有的年份中伏是二十天即两个中伏。
5、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6、俗话说得好夏至三更继数伏,也就是24节气从夏至那天开始,按照天干地支相匹配计算。从夏至那天开始计算第一个庚日,第二个庚日,第三个庚日。三个更日过去就初伏,而后是中伏到末伏,这就是夏至三更便暑伏的由来。一般的三伏在四十天左右。也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7、夏至这一天,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也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8、庚是甲乙丙丁戊己庚幸任癸的庚每10天一个循环,不是七天。
9、三更就是半夜,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到第二天1:00。三更又名子时,是古代的时间名词。
10、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夜间子时,即当日夜间的23:00到第二天1:00。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称黄昏,五更为天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公转一周用时一年(365天又6小时),行程约9.4亿公里。
11、十二地支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天干两者按顺序排列,便组成了干支纪法。
12、我国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另外古人还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民间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13、因为十、十二的公倍数为60,所以便有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之说。
14、夏至三庚数头伏是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头伏第一天.时间在夏至后的21--29天之内,还有一句立秋一庚是末伏.是说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
15、三更数头伏的三更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头伏是十天,中伏十天或者二十天,末伏十天。
16、庚日是指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中的第七个,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
17、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18、知识拓展
19、天干地支古代主要用于纪日,还兼用来纪年、纪月、纪时辰。
20、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21、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22、一庚是十天,如果夏至那天是庚日,只要再过二十天就进伏了。如果庚日恰在夏至前一天,那么要过二十九天才能进伏。《初学记》说:“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总称三伏。”也就是说立秋如果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后,那么中伏就是十天,立秋如果在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后,那么中伏就是二十天。所以伏天有的年份三十天,有的年份四十天。初伏的第一天,古人称为“伏日”,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天津至今还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谚语,大概就是过伏日的遗风吧。
23、夏至三庚(更)数头伏,这里说的是十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庚,而不是一夜五更天的更。
24、三更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
25、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26、在我国,年月日时的计数与西方的数字计数不同,而是采用干支法,也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逐一配对来记录年月日时,所以,每十天中就会有一个带“庚”字的日子。这样的话,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转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如果说入伏的大约时间,可以说是夏至日后20-29天之间。
27、夏至到了,气温也在不断节节攀升老祖宗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指夏至之后,数三个庚日,便是入伏的开始。
28、另外古人还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29、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即子时。地球公转速度:30公里每秒。
30、“夏至三更入伏”的“三更”意思是指半夜的时间,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31、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二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三更半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āngēngbànyè,指深夜。出自《宋史·赵昌言传》——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
32、三更,正常指晚上十一,到第二天的一点之前,也就是午夜的“子时”。19—21时戌时一更。21—23时亥时二更。23—1时子时三更。1—3时丑时四更。3—5时寅时五更。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也叫五更。十二时辰按十二地支分划,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占现代计时法的两小时。
33、三更数头伏的三更是:从夏至开始算到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就是初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