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但这受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于是,他说:“谁敢劝我,我就处死谁!”
2、“鹤蚌相争”又称为“鹬蚌相争”,意思是鹬啄贻贝的肉。蛤蚌闭上坚硬的壳,紧紧地咬住鹬的长喙,嘴也不放松。
3、就这样,蚌和鹬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时间一长,它们都精疲力竭。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4、吴王发现后,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你在后花园里干什么?”
5、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6、谢谢题主。这个题目的答案应该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鹬和蚌在那里拼死相争,没想到得好处的是一旁的渔翁。比喻利益的双方,为了某种利益发生了争执,有可能争的你死我活,可是,双方谁也没想到,有个第三方在那里等着坐收渔利呢。
7、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钳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
8、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例子】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同义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惠王曰:“善!”乃止。【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10、赵惠文王说:“好吧。”
11、应该是“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出处】《战国策·燕策》。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指人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
14、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15、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16、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一只蚌正在岸边,打开自己的贝壳,晒着太阳。被一只经过的水鸟看到了,水鸟想要吃掉蚌肉,于是飞了过去,将长长的嘴朝蚌壳里伸过去。这只蚌哪能看着自己被吃呢,于是急忙合住贝壳,将水鸟的嘴巴给紧紧地夹住了。
17、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情要懂得权衡利弊,不能够只顾着眼前利益,而忽视真正隐藏在背后的敌人。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一书中的燕策篇,作为成语,它比喻两方相争,第三者却从中获利。
18、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19、近义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反义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0、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21、鹬蚌相争和鹤蚌相争没有区别。
22、鹬鸟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好吧,你不松开壳就等着。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
2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yúwēngdélì【出处】《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24、鹬蚌相争:
25、尽管这样,还是有人想劝吴王不要出兵。有一个侍奉他的少年想了一个办法:他每天早上拿着弹弓在后花园里转来转去。
26、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
27、《鹬蚌之争》选自《战国策·燕策》。据史料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传说来说明赵燕的相持会给两国带来危害,从而阻止赵国进攻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矛盾和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中,如果对立双方不相互坚持,结果将是失败和伤害,使第三方可以从中受益。
28、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29、少年说:“大王,花园的一棵树上有一只蝉。蝉一边叫,一边喝着露水,但它不知道身后有只螳螂。螳螂想扑上去捉住蝉,但它不知道身后有只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吃掉它。而黄雀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对准它。这三个小东西,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注意身后有敌人正在靠近。”吴王听明白了少年的意思,马上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0、水鸟认为,如果它和这只蚌这样僵持不下,蚌一定会缺水而死。蚌也认为,如果它和水鸟这样僵持下去,水鸟也会饿死,到最后谁会吃了谁,都不一定。而此时,正好有一个打渔的渔夫路过,于是就将水鸟和蚌一起提溜带走了。
31、现在,它经常用来描述双方之间的争端;结果是双方都输了;第三方获得利益。
32、即鱼鹬相争之义,相互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