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问候语 > 鸣蝉古诗的注释和译文【90句精选】

鸣蝉古诗的注释和译文【90句精选】

时间:2024-11-25 00:35:46

1、⑦立:站立。解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如下: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注释如下: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3、诗中的“意”字,当估计或猜想讲;“欲”,是想要的意思。诗中的“闭口立”,意思应该是,牧童听到蝉鸣后立刻“闭口”,接着他从牛背上跳下来“立”着不动。

4、诗人告诉读者,他认为牧童所以“忽然闭口立”,是“意欲捕鸣蝉”。可读者正想知道牧童是否捕到鸣蝉与捕蝉的过程时,诗人却戛然而止。这可谓神来之笔!牧童怎样捕蝉与捕到没有,袁枚怎会不知?可他就是不写,却让读者去猜想,去琢磨,去创造……

5、写书说与真情论。

6、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7、歌声振林樾。

8、鸣蝉抱叶有关诗句,例如:“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9、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10、二、部分词语注释:

11、其实,诗中所写牧童、牛、林樾这些人与物以及其黄色、绿色,无不是“我”之所见;诗中牧童的歌声与林樾共鸣声以及蝉鸣之声,无不是“我”之所闻。

1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3、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4、三、赏析这首诗。

15、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16、《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7、请看,袁枚的这首《所见》是不是不仅在告诉我们:诗中的“我”既是袁枚,也是读者呢?是不是还在启发我们:不仅“作诗,不可以无我”,“读诗,亦不可以无我”呢?

18、译文及注释

19、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20、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21、出自:宋代王安石《葛溪驿》

22、清代:袁枚

23、也许有人问:袁枚哪来这么多钱呀?袁枚靠的是他的人格与本事!他在随园办私塾(男女弟子皆收),开饭店,出租土地,而且经常有人请他写墓志铭、写对联、写传记,何况还有数不清的朋友与慕名者,争着拜会他……每年下来,他的收入,与当官时所得俸禄相比,真不知多了多少!所以,袁枚辞官后,日子过得非常潇洒:可以在园里与弟子、朋友一起吟诗作画,也可以随时漫游著名山川。

24、购得随园,乐在随园。

25、更重要的是,诗中之每一个字、每一种手法,无不折射出“我”的高尚情怀与独特的艺术造诣。

26、至于诗中“闭”与“立”的妙用,读者自会有更透彻的领悟。

27、诗中的人物是牧童,牧童在干什么?一是骑牛,二是唱歌。而所骑之牛又是黄色的,所唱之歌却可以使“林樾”与之共鸣。如果有人因此想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与“诗中有画”这样的词语,笔者是会有同感的。比如“有色”,除了黄色,还有林樾的绿色;“有声”,除了牧童的“歌声”,还有“林樾”的回声。当然,读者还可以联想到自己听过或自己会唱的山歌呢。

28、④欲:想要。

29、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樾,指树阴。

30、前面说过,袁枚主张“作诗,不可以无我”。可《所见》这首诗,“我”在哪里呢?

31、一、简介诗人,再讲几个有关他的传闻。

32、诗题是《所见》。那么,诗中所写,到底是何人之所见呢?当然是袁枚“我”呀!

33、[注释]

34、可诗人为什么不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写成“忽然闭口立,意欲捕蝉去”呢?这恐怕就是袁枚的笔法,他是不是在调动或考验读者的想象力呀?

35、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注释:

36、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37、袁枚的这首诗完全印证了他的诗论:“诗写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作诗,不可以无我”……他真的厉害:他可以是我们的同窗,也可以是我们的朋友,还可以是我们的老师。他激励我们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索,自己去写诗。

38、据说有一次,一只商船在江上同一艘战船相撞,一个士兵不幸落水身亡。于是,官司打到了官府。战船方不依不饶,非要把商船主人打死不可。袁枚觉得两船相撞纯粹是个意外,不能因此使商船遭殃。于是,等到商船主人上船之际,他立刻使个眼色,暗示商船主人赶快乘风逃走。商船逃远后,袁枚说服了官船,又劝慰死者家属并给了使之满意的抚恤金,了断了这场官司。袁枚为官时,某地百姓还送了他一件“万民衣”,上面绣有全城百姓的姓名。袁枚为官十年左右,但他最终厌弃了官场。当皇上要给他升官之际,他却以奉养母亲为借口,决然辞官告退。

39、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0、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越,指道旁成阴的树

41、(2)由动到静的特殊手法。

42、体弱多病总是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梦中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43、意欲捕鸣蝉,

44、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5、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46、⑷欲:想要。

47、最后总起来,讲讲诗中“我”的踪迹。

48、(1)“骑”字与“振”的妙用。

49、忽然闭口立。

50、欲:想要。

51、“阿婆还似初笄女”,比喻自己老年写诗也还像少年时一样用心;“头未梳成不许看”,比喻诗未修改到自己满意时,是决不公开的。

52、袁枚虽然出自书香门第,可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已经衰落。袁枚天资聪颖,自家书不多,就到别人家借书来读。他12岁考上秀才,21岁就被一位巡抚推荐给乾隆。之后他中了进士,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虽没有官衔,但可在皇帝身边做皇帝交付的事情,相当于现在选拔出来储备的年轻干部)。两三年后,袁枚曾被派到好几个地方作知县。

53、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54、⑤捕:捉。

55、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56、②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57、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58、蝉,就是知了。记得有一年夏天到北京出差,中午在旅店休息时,就被一阵阵“吱——吱——”的声音吵得不得入睡。问人,才知道那是知了在叫。后来读朱自清的作品,对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蝉的成虫才在树上鸣叫,而且能鸣叫的只是雄蝉。于是,知道《所见》写的季节肯定也是夏季,牧童要捕捉的就是树上鸣叫的雄蝉。

59、在诗文创作上他强调表达真情实感。他说:“诗写性情。”又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还说:“作诗,不可以无我。”这里恭录他写的一首题为《遣兴》(其一)的诗,先体会一下他对写诗的要求。

60、欲,想要。捕,捉。鸣,叫。

61、所见袁枚

62、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63、牧童骑黄牛,

64、“意欲”的意思是:想要,立:站立。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65、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66、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的立是站立的意思。《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67、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68、“牧童骑黄牛”出自: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所见》,全诗原文:

69、“万民衣”中蕴真情。

70、中学语文课本选有袁枚写的《黄生借书说》,他明确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启发学子要珍惜时间,亲手抄录,熟烂于心。

71、骑与振,都是描写牧童的。前者描绘的是牧童的可爱情态:当他在牛背上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摇晃着的时候,袁枚的身子是不是也随着晃悠呢?袁枚的心是不是也跟着这节奏而自我陶醉呢?后者描绘的是牧童嘹亮的声音:当他的歌声振得身边的树林都与之共鸣时,袁枚是不是也正在侧耳倾听这具有穿透力的童声呢?而且,读者是不是还可以想见袁枚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是不是也可以体会到袁枚善于选择恰当的动词,来表现人物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呢?所以,即使只看“骑”“振”这两个字,就会感觉到“我”在哪里了。

72、振:振荡;指牧童的歌声嘹亮。

73、至于“动静结合”与“诗中有画”,相信不同的读者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74、这首诗的题目是《所见》,说明诗人在写他旅途中看到的情景。诗的内容极其简单,写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边走边唱,当他突然听到蝉鸣,就停住了歌声,准备去捕蝉。这首诗问世以来,就脍炙人口,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被有的学者视其为袁枚的代表作。

75、句中闭的意思是:合上。

76、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

77、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78、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让人心烦意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79、再看诗中描写的人物与情境:“牧童骑黄牛”,乃“我”之所睹;“歌声振林樾”,乃“我”之所闻;“意欲捕鸣蝉”,乃“我”之所猜;“忽然闭口立”,乃“我”之所喜。

80、先讲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81、袁枚说过写诗“不可以无我”的话,于是,笔者也想从这首诗里寻找“我”的踪迹。

82、意欲:想要。立:站立,停止前进。蝉:知了。出自《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全诗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83、袁枚(1716~179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当过知县这类的官,但没多少年就告退了。

84、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动景:诗人写牧童骑着黄牛晃晃悠悠地走着,同时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歌声的嘹亮与动听。可是,诗人不说歌声“振天地”,却偏偏要说歌声“振林樾”。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窥探出诗人匠心之独特呢?笔者觉得,说歌声“振林樾”有两点独特之处:一是与“闭口立”形成鲜明的对照,实现了由动到静的意境转换;二是前后照应,为后面的“捕鸣蝉”作了铺垫。至于“忽然”一词的艺术效果,简直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它不仅显现出牧童听到树上蝉鸣时,一下子静下来的惊喜与警觉;而且隐含着袁枚这个“我”,在一旁观察时的神态与心理活动。

85、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86、⑥鸣:叫。

87、袁枚辞官后到哪里去了?原来他早就看上了位于金陵小仓山(今属南京市)的一处园地,也就是《红楼梦》写到的“大观园”。袁枚购置后,就起名为“随园”。不少读者知道,当看到《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与《随园随笔》时,就会想到袁枚。有意思的是,随园建成后,袁枚居然把原来园子的围墙全部拆掉,还写了一副对联:“放鹤去寻山里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这样,原来的私宅,一下子就变成了“公园”。

88、再讲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9、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90、这都是出自《所见》一诗的词,原诗如下: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就是想要干什么,意欲捕鸣蝉,就是想要去抓正在鸣叫的蝉(知了)。所见,就是看到的东西或事情。鸣蝉,就是正在鸣叫的蝉,蝉,俗称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