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酬唱,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存诗三十九卷。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朱敦儒(北宋)
5、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6、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7、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10、该诗为叶绍翁所作,自然停顿如下:
11、不知你要哪一首《渔家傲》改两个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12、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4、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5、《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
1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表示停顿)
17、《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1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19、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20、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21、李白〔唐代〕
2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23、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划分为:
25、作者介绍
26、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7、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28、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29、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停顿划分如下:
30、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31、扩展资料:
3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3、白话译文:
34、赋得/古原草/送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7、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38、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
3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0、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4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42、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3、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4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5、随风直到\夜郎西。
46、《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47、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8、具体全文:
49、纳兰性德《长相思》节奏划分具体如下:
50、我寄愁心\与明月,
51、拓展资料
5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5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长相思(也只划最常见的一首吧)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5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56、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57、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58、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
5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60、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停顿如下:
6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63、杨花落尽\子规啼,
64、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5、闻道龙标\过五溪。
66、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67、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