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传当⼀个叫尧的⾸领还在位的时候呢,在居住的黄河流域曾经发⽣了⼀场凶猛异常的超⼤洪⽔灾害,百姓耕种的庄稼被全淹了,住⼈房⼦⼤多被毁了,⽼百姓只得都要搬到⾼处居住,⽣活很不⽅便。这时这个尧就马上召集了部落联盟⾸领的会议,⼤家⼀起商量治⽔的事情,最后决定任⽤⼀个叫鯀的⼈治理洪⽔,鯀就是禹的⽗亲,但他⼀直没有成功。后来舜继位,他认真听取各个部落⾸领的意见,任命鯀的⼉⼦禹负责治⽔。
2、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3、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4、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5、禹的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三点启⽰:⼀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吸取鯀的教训,变封堵为疏导,坚持因势利导。⼆是知难⽽进、持之以恒,⼼中有百姓,⼼中有疾苦,迎难⽽上,绝不半途⽽废。为百姓尽到⾃⼰的责任,做好⾃⼰的本职⼯作。三是学习⼤禹三顾家门⼆不⼊的精神,当个⼈利益与集体发⽣冲突时,应该先想着的应该是集体的利益,⽽不应该想着个⼈利益。⼤禹治⽔的伟⼤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及受⽤。
6、禹改变了他⽗亲筑坝拦⽔的做法,根据地势的⾼低开⼭凿渠,疏通河道,让洪⽔顺着河道排泄流向⼤海,他和⽼百姓⼀起劳动,带着草帽,拿着锹把,带头挖⼟、挑⼟。禹的脚长年泡在⽔⾥,连脚跟都烂了,只好拄着棍⼦艰难⾏⾛。
7、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年,因势利导,终于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
8、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9、其他人劝他进去看看,大禹怕耽误治水,并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大禹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时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招呼,就走了。
10、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妻涂山氏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举荐禹为继承人,并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
11、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讲的是发生在大禹身上的故事。大禹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大禹听到自己的妻子分娩时的呻吟声和婴儿降临的哇哇哭声。
12、《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13、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14、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大禹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15、所以我认为,大禹治水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但却是仁义忠孝全
16、⼤禹治⽔,三过家门⽽不⼊,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17、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18、我认为大禹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也印证了他百善孝为先的典型,因为只要保住大家的话小家才会安稳,不然如果大禹不去治水,那么可能连小家都会不全。
19、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物是大禹。
20、坚持就是胜利!
21、禹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成家,不久在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这个地⽅,他遇到⼀个名叫⼥娇的姑娘,两⼈⼼⼼相印,彼此爱慕,便结婚成亲。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没来不及照顾妻⼦,便为了治⽔,四处奔波,禹这个⼈真不简单,⾃⼰是三过家门⽽不⼊。其中第⼀次是妻⼦⽣了病,⾃⼰得知后并没进家去看望。第⼆次是妻⼦怀了孕,⾃⼰知道却不进门去看望⼀下。第三次是妻⼦涂⼭⽒已经⽣下了⾃⼰的⼉⼦启,当禹在门外经过,已经听见到婴⼉的哭声,却是强忍着本⼼⽽没进去探望。
22、经过13年的艰苦奋⽃,禹终于制服了滔滔洪⽔,后代⼈都称颂禹治⽔的巨⼤功绩,尊称他为⼤禹。舜在⾃⼰年⽼以后也想着象尧那样,在部落联盟中物⾊⼀个好的继承⼈,因为⼤禹治⽔有着⼤功,⼤家都⼀致推选禹接任。于是,瞬⼀死,禹就继承了部落联盟⾸领位置。
23、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24、《史记·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
25、禹称⼤禹,为鯀之⼦,⼜名⽂命,字⾼密,相传他出⽣的地⽅为西羌(今⽢肃、宁夏、内蒙南部⼀带),随后随⽗迁徙到了⼀个地名叫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的地⽅,在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其⼜被⼈们称夏禹,或伯。
26、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被传为美谈,仍为人们所传颂。
27、有志者事竟成!
28、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29、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30、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31、没有过不去的事坎,只有过不去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