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2、漫兴古诗写的是初夏的风景。
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集评】今·金性尧:“于机趣中含哲理,亦使人有‘意味长’之感。”(《宋诗三百首第》381页)
5、《所见》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从古诗当中的第三联“意欲捕鸣蝉”中的“蝉鸣”可以看出是夏天,《所见》这首古诗的体裁为五言古诗,其作者为清代文人袁枚,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夏日里牧童放牛的场景。
6、夏季是正确的。诗中的“意欲捕鸣蝉”说明当时的季节是夏季。
7、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8、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诗中描写(秋)季的景色,我是从诗句(凉、冷)中知道诗人所要表达感情的。供参考。
9、《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10、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②
11、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12、【注释】①红紫:指众花。携杖:持杖。②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13、今·陈增杰:“红紫飘零,而绿叶常青,故说‘意味长’。‘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姚莹语),此诗有焉。”(《宋代绝句六百首》第33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①
15、《山行》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6、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7、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18、【译文】姹紫嫣红的春花飘落,再也闻不到野草的芬芳,我却颇有兴致地拄着拐杖,走向清澈的池塘。看花其实不如看叶,绿树成阴,枝叶繁茂,更令人回味深长。
19、【总案】罗与之晚年潜心性命之学,注意修身养性,《看叶》正是他晚年的作品,此诗蕴含深奥的人生哲理,文笔清新活泼。暮春之际,流水落花,而作者独独不因之而伤感,相反他认为此时“始宜”赏春,并说看花不如看叶,花开花谢,只在弹指之间,而绿叶长青、枝叶繁茂的景象更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永恒的生命的象征。诗歌扣住暮春这一自然现象,阐发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0、所见这首诗是描写夏天的诗。
21、“蝉”这一意象的出现,就表明是夏天。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
22、《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唐.杜甫
23、《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24、《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5、罗与之《看叶》
26、《夜书所见》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27、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28、今·朱杰人:“诗人要告诉人们的似乎是这样一个道理:春天是短暂的,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应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法,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趣,因而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宋诗鉴赏辞典》第1320页)
29、唐朝杜甫写的《漫兴》描写的是夏季的海滩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