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问候语 >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68句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68句

时间:2024-11-23 14:40:43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3、绘声绘色,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很多古诗词都注重绘声绘色,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5、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

6、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8、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9、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10、一、古诗的表现手法

11、“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2、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13、皎皎明月,从松隙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4、“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衬托、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乐景哀情、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15、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6、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17、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18、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

19、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

20、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2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22、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3、(2)为情感的抒发营造气氛,做好铺垫。

24、赋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25、⑦虚实相生。

26、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2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28、⑧抑扬。

29、②衬托。

30、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1、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2、⑤象征。

33、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34、④用典。

35、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36、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37、渲染法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效果。这种加浓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法。

38、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39、二、现代文的表现手法有:

40、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41、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7、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8、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虚席”,不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

42、⑥移情。

43、我们可以感受到,空旷群山,沐浴新雨,夜色降临,已是初秋。

44、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45、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46、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47、③对比。

48、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49、渲染的作用:

50、虚实结合。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51、在诗文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角度的铺叙、描绘与形容,以形成某种氛围,从而突出诗文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方法。常用于场景描写。

52、“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54、“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5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56、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57、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58、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59、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60、(1)使所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真实感人。

61、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诗人写的是初春的别离,春寒料峭,杨柳尚未发青。诗突发奇想,把人间离情转移到“春风”上,说它故意不让杨柳发青,是不忍看到“杨柳依依”、“折柳送别”的凄惨场面。这真是想象奇特的神来之笔。  抑扬。“扬”即“抬高”,指对人或事或物加以肯定或褒扬;“抑”即“压”,指的是对人物的否定或贬斥。抑扬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庞振坤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观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来蟠桃献娘亲。”诗先抑后扬,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悬念扣人心弦,陡生无限魅力,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烘托。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侧面描写。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着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刻画了罗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个“美”字。作者极力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这些旁观者的神态、动作,还有对“夫妻”相互“怨怒”的场景描写,使罗敷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读者虽然没有看到罗敷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这比直接描写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创造出一千个罗敷形象!这是多么神奇的艺术效果啊!  寓“意”于“象”。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6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6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64、修辞手法的运用。

65、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66、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67、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68、诗人写的是初春的别离,春寒料峭,杨柳尚未发青。诗突发奇想,把人间离情转移到“春风”上,说它故意不让杨柳发青,是不忍看到“杨柳依依”、“折柳送别”的凄惨场面。这真是想象奇特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