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问候语 > 古诗词讲解视频合集精选好句32句

古诗词讲解视频合集精选好句32句

时间:2024-11-23 03:44:37

1、先说有意。

2、第一种情况是炼字。

3、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4、悦华没有仔细考证,原本以为后者为晚出,是文人对质朴的民歌的修改,可有材料说“愿驰千里足”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改的。这个暂时存疑,但两个版本确实都存在。而且无论哪个版本在先,有意改动是确定无疑的。

5、黄鲁直即黄庭坚,那首诗叫《登南禅寺怀裴仲谋》。在后世流传的版本中,既有“高蝉正用一枝鸣”,又有“高蝉犹占一枝鸣”。

6、版本不同大致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的修改,二是后人的修改,结果两种(或以上)版本都流传了下来。

7、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8、以上两种情况在鲁迅诗、主席诗中也有体现。近现代人尚且如此,古人想必也会如此,只是有些我们无法判定是诗人自己改动,还是后人改动的了。

9、举个不太古的例子,近现代词人夏承焘先生《浪淘沙·过七里滩》的早期版本为:

10、据子曰秋野言,夏先生晚年对此词做了修改,即改了那一句。这样一改,就把年轻时的“壮怀”,改成了中年后的看淡名利,显然换了意。

11、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12、后人改动前人的诗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一种是无意。

13、一是形误。王之涣脍炙人口的《凉州词》也有两个版本。

14、但子曰秋野在《经典咏流传》中所唱的版本却有一句不同——在“高咏谁听”后是“此间无地着浮名“,而非“当头河汉任纵横”。

15、第二种作者自己修改的情况则是大幅度换意。

16、但还有个不出名的,头一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

1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8、悦华管见:用“正用”(正依凭)偏虚,和上句“略无”相连,使诗句趋向议论化;而用“犹占”则更形象,特别是“占”字,有独居高处之态,诗句偏于描写。但两句都存留到了后世。

19、最出名的是:

20、“万象挂空明,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

21、首先是作者的修改。大致又分两种情况。

22、诗词鉴赏:

23、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今豫章所刻本,乃作“残蝉犹占一枝鸣”。

2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5、《木兰辞》有不同版本。木兰在胜利后向天子请求回乡时,说:“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而另一版本中则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7、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记载:

28、唐代:李白

29、再说无意。无意也就是流传中的讹误。

30、《静夜思》

31、古人作诗重锤炼,很多诗人在一个字上倾尽心力,目的使声音更和谐,形象更生动,意境更贴合,情感更着实,思想更准确,或结构更紧密。

32、要充分理解古诗词的意思,首先要从古诗中字词的古今词意差异入手,这样不至于误入歧途,理解偏差。比如李商隐的《海上》一首,如果按词的现代意义来理解,就走入死胡同了,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