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望黄鹤楼李白
3、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4、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5、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6、白话释义:
7、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9、江夏送友人李白
10、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11、《黄鹤楼》
12、写作背景:
13、李白写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很多,下面列举几首:
14、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15、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
16、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17、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1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9、创作背景
20、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21、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22、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23、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24、【作者】崔颢【朝代】唐
25、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26、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27、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鸡肋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28、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29、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30、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31、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32、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33、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34、【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35、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36、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37、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3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9、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40、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4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42、崔颢〔唐代〕
4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44、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4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6、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李白
47、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48、《黄鹤楼》作者:唐崔颢[hào]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9、扩展资料
50、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