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人。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3、文章赏析: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7、《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8、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9、《乐游原》唐李商隐
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登鹳雀楼》的诗字面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的下落,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的朝着东海奔流,想将千里风景看个够,需要登上更高的城楼。这首诗表达了唐代作者王之涣不凡的胸襟抱,蕴含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2、唐耿湋《登鹳雀楼》
13、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4、天际流:流向天边。
15、辞:辞别。
16、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8、作者简介
19、【作品鉴赏】
20、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2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2、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23、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24、在唐代建在高高的土阜上的三层楼算是雄伟高大的。吸引了无数诗人来此登临眺望,揽胜大自然的壮美,不少诗人引吭高歌,留下了许多名篇。
25、《登鹳雀楼》,改编自[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收录于《新学堂歌》,由谷建芬监制、作曲,张宏光编曲,将优秀的古诗歌谱成音符,易于孩子在优游的唱歌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乐感。
26、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27、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28、扩展资料:
29、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30、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31、乐曲背景::
32、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33、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4、《登鹳雀楼》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这首诗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而不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3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6、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37、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38、《乐游原/登乐游原》前两句描写李商隐驱车登古原不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39、谷建芬,1952年入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师从霍存慧、寄明等。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央歌舞团(现中国歌舞团),主要从事舞蹈音乐创作。
40、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41、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42、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渙,唐朝诗人,生于武则天天垂拱四年,主要作品有《登鹳雀楼》《凉洲词二首》等。登鹳雀楼----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浩然也是唐朝诗人,主要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是五言律。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等。
43、《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
44、⑶古原:指乐游原。
45、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46、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47、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48、《登鹳雀楼》中将景、山、海、楼相给合,语言朴素,通俗易懂,这首诗家喻户晓,世世代代广为传颂,还波纳入九年义务教科书中,成为了最经典的诗篇。
4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0、在国力强胜的唐代,人心振奋,诗苑里,繁花竞艳生机勃勃,那强劲地的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自然美感染着诗人的心灵。诗人的深邃的思想,经浓缩而结晶,于是在诗的深处闪耀出哲理的光辉。
51、《乐游原/登乐游原》后两句描绘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5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3、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是作者的哲学思考,人需开阔眼界,不要固步自封
54、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55、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56、白话译文
57、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58、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在此背景下写了这首诗。
59、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60、《登鹳雀楼》非孟浩然所作,而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经典之作。原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文虽短却是千古绝唱。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61、歌手:谷建芬
62、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63、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64、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65、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66、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67、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6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9、唐畅当《登鹳雀楼》
70、《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71、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72、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73、登鹳雀楼
74、《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75、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76、下:顺流向下而行。
77、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78、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79、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80、白话释义:
81、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82、鹳雀楼被洪水冲没后,在永济城城楼挂了一块鹳雀楼的匾额,就成了象征性的痕跡保留在历史的记忆中。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岁月,鹳雀楼上的诗作和歌咏,特别是王之涣的一首最嘹亮的二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短歌,至今万口流传,光彩照人,在城市丶农村、机关、学校、游乐场所经常都能听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篇警句。
83、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84、代表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历史的天空》《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等。
8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6、送别的是孟浩然
87、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88、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89、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90、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91、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92、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93、表现的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9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的诗
95、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96、唯见:只看见。
97、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98、唐马戴《鹳雀楼晴望》
99、尽:尽头,消失了。
100、《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01、《登鹳雀楼》诗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的二十个字,将高度形象的景色概括得极生动,尤其是后十个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102、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
103、物,指艳丽的春景。
104、作品鉴赏
105、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06、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10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108、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109、《登鹳雀楼》王之涣
110、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11、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112、王之涣的这首五绝,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了登楼看到的景物,很自然质朴,也明明白白容易理解,好象平淡无奇,但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深意,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有为。
113、作品原文
114、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115、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116、⑷近:快要。
117、《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在三十五岁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不是孟浩然的作品。
118、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119、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120、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121、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背景:
122、扩展资料
12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4、碧空:一作“碧山”。
125、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
126、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127、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128、登乐游原作者是李商隐,同样描写黄昏景色的古诗,王之涣所作的是登鹳雀楼。
129、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130、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