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
2、【翻译二】
3、缭乱边愁听不尽。
4、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5、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6、【注释】
7、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8、《从军行》的意思:
9、《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
10、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11、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12、从军行唐.王昌龄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5、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16、行,古代歌曲的一种载体。边愁,守卫边疆的愁苦。这首诗的意思是,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词。然而不管曲调如何翻新。内容总是守边将士的那些离愁别情,听不进的曲调扰的人心烦意乱,徘徊四望。只见一轮秋月照耀着万里长城。
17、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18、【翻译一】
19、唐朝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译文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20、总是关山旧别情。
2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2、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23、“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
24、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25、《从军行》[cóngjūnxíng]意思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6、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2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8、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29、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31、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参军。
32、穿:磨破。
3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4、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35、从军行诗意
36、“从军行”古诗中的“行”字的意思:表示诗歌体裁。
37、青海:即今青海湖。
38、从军行的意思为
39、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40、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41、记是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记实文学。从军是参与军旅生活。
42、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43、古诗中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