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作者: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译文: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注释:解落:散落。三秋:秋季三个月,即指整个秋天。诗意:秋风一吹来,便会使枝叶零落,令人感到萧瑟、凄凉;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风一起,花朵绽放花蕾,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有时大风从江面上吹过,掀起千尺巨浪,有时微风吹入竹林,千万根竹子随著风东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歌咏风的诗。在诗人眼中,风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会随著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面貌,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诗中所描述的,便是作者平日的观察。
2、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
3、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4、意思是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5、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6、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7、注释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②解:分解。③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二月,指春天。④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⑤过:经过。⑥斜:倾斜。
8、“风”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写风诗,风虽然无形,但诗人通过风吹落晚秋的树叶,催开早春的花朵、在江河掀起大浪、在竹林使翠竹歪斜四种自然现象,表现了风的力量。这是一种从动态上对风的理解和描述。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小风,“千尺浪”“万竿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刮大风时动人心魄的场面。风是神奇的,也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也是强悍的;风既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风让人喜爱,也让人害怕。
9、“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
10、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写出了风的力量。
11、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的外力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1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3、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
14、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15、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16、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17、“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18、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19、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20、谜底就是风。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
21、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
22、风唐代: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