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问候语 > 蝉古诗虞世南诗【52句精选】

蝉古诗虞世南诗【52句精选】

时间:2024-11-22 10:11:17

1、《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

2、唐·虞世南

3、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4、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诗人别具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的一个真理。

6、一、比兴起笔,高洁意象

7、首句“垂緌饮清露”,垂緌暗示高贵的身份,饮清露是生活的清和,贵和清的统一,正是在为后两句做铺垫;次句“流响出疏桐”把蝉声的传送形象化了,表达了作者对蝉清华的赞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诗人别出心裁,强调居高而自可致远。这也表明了本文的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慰藉,自可声名远播。

8、诗人用凝练精致的文笔描绘蝉的特性,借物寓意,巧妙有趣,哲理分明。

9、《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诗:

10、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11、在描写了蝉的特性之后,作者承接上文发表了自己的议论,他用“居高声自远”点明蝉声高远是因为“居高”,而蝉的居高是客观事实,与上文的“疏桐”照应——蝉在高挺伟岸的桐树上,所以声音远扬。这一句同样是比兴,表面上是蝉的声音远扬,实际上是人的“声名远扬”,从蝉声中能够看出诗人对人“美名远扬”的描绘。

12、二、自然流畅,引人遐想

13、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14、《蝉》唐代:虞世南

15、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16、在前两句里,诗人把蝉与人的共同处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元素巧妙联合起来,蝉对应的元素有触须、饮用清露,居高鸣叫,而人对应的元素有显宦身份,清廉与高洁,作者通过比兴,将蝉和人联系在一起,点明了自己的高洁追求,这是建立在相似基础上展开的联系,利用隐喻映射构成了一个哲理分明,充满趣味的诗文世界。

17、作者在最后两句揭示了主旨,歌颂了人的美德,诗中的“自”和“非”用得极为巧妙,“自”说明蝉鸣远扬是自身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需辩驳,而“非”则否定了偏见,纠正了错误的认知,进一步强调了蝉鸣远扬并非借助外力。“自”和“非”形成了对比,作者用鲜明的立场,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赞美高洁品格,对这种品格予以肯定,其实也是对这种人格的追求。

18、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流响出疏桐,意思是: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19、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20、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21、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22、四、否定偏见,歌颂美德

23、在诗的最后一句里,作者继续延续上文的内容,进一步解释蝉鸣远扬的原因是“居高”而并非“藉秋风”,一般人会将蝉鸣远扬的原因归咎于藉秋风,但作者却另寻视角,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揭示真理,在解释蝉鸣的真正原因时否定了传统认知中的偏见,同时也赋予更深的内涵——品质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界便可声名远扬。

24、第二句描写蝉的鸣叫,"疏桐"在这里暗喻清高、高洁,蝉的鸣叫来自于清高之地,只有高洁的人,声名才能远播。

25、以《蝉》为题的古诗,比较出名的有两首,分别是唐朝诗人虞世南所做五言绝句和李商隐所做五言律诗。两首诗都是咏蝉,但各有特色,托物言志各有千秋。

26、《蝉》属于一首古代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27、《蝉》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表现出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诗人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表明其立身高洁。

28、蝉的头上有像冠缨一样的触须,“垂緌”暗示了显宦身份

29、这首诗短短20个字,第一句5个字简洁总结蝉的特征,"垂緌(ruí)"两字,既指蝉的两须状态,更暗指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这句以蝉饮清露来生存的特征来暗示为官之人应清廉。

30、梧桐树高大挺拔,诗人把蝉的鸣叫之处定在桐树上,和下文的“居高”对应

31、三、承接上文,发表议论

32、在诗人看来人的美名远扬和蝉声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蝉在高位发声能够传送很远,而志向高洁的人自然也会声名远扬。在比兴中,诗的哲理韵味更为浓厚,作者在发表议论的同时,再度对人高洁品格进行赞美,展现出自己对于这种品格的追求。诗人巧妙地将高洁人格美名远扬的因果镶嵌在自然事件里,用更富有说服力的自然现象点明真正的原因,巧妙生动。

33、蝉的声音远扬并非是借助秋风之力,而是“居高”,诗人借助蝉鸣远扬的自然现象揭示其中哲理,并歌颂了高洁品格。

34、诗人用这种巧妙的联系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想要成为像蝉那样志向高洁之人,即便身居要职也需保持清廉。诗人比兴起笔,在开篇便流露出内心所想,句短意长,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35、虞世南用蝉托物言志,诗句分别描述了蝉的身体形状、蝉的生活习性、蝉的声音,但又句句烘托出虞世南淡泊名利的品行志趣,借蝉抒怀,物我互释,咏物的深意在于颂人。

36、《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37、虞世南的《蝉》一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通过描写蝉的习性,喝清露,居高声远,表达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向。

38、秦大川英译:虞世南(唐)《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TotheCicadaByYuShinanTr.QinDachuanHewearstasselsandfeedsoncleandew;Hischirringflowsoutofth’phoenixtree.Voiceonheightnaturallyreachesfar,Andnotwiththehelpofautumnbreeze.

39、诗人开篇便用凝练精致的文笔,勾勒出蝉的形象,蝉伸出触须饮用“清露”,“垂緌”是对蝉外形描写,蝉伸出的触须呈现下沉之势,所以作者用“垂”形容,而“垂緌”的含义并未流于表面,它另有内涵。古人帽带同样有下垂部分,这种装饰和蝉的触须形态相似,故而“垂緌”是作者的比兴,写蝉其实也在写人,点明人的显宦身份。

40、从形态、习性,声音,等三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41、《蝉》这首诗从蝉的形态、蝉的习性以及蝉的声音这三个方面描绘蝉的特点。首句“垂緌饮清露”写蝉垂下的触角像帽缨一样以及蝉吸吮甘露的习惯,由此表现了蝉在形态与习性上的特点。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连绵不断、传得很远,从而表现出蝉声的响度之大。

42、在第二句中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蝉的形态,而是关注蝉的声音,“流响出疏桐”,蝉发出的声音从“疏桐”中溢出,不见蝉影,但闻蝉声,引人遐想。作者选用的意象也十分精致,“疏桐”描写桐树的高挺伟岸,桐树原本就高大挺直,一个“疏”字更强调了桐树高挺伟岸的特性,气冲霄汉,震人心魄。

43、《蝉》的赏析

44、蝉在高大的桐树上发出声音,这是常见的景象,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巧妙有趣,诗意盎然。让人置身其中,在想象中体会桐树的高大,品味蝉鸣的悠扬。一个“流”字让蝉鸣的力度尽显,蝉在树上大声鸣叫,而在桐树的映衬下,蝉的形象俨然多出一份俊逸,照应了蝉的高洁特性。

45、开篇作者直接描写蝉的形态和食性——蝉垂下触须饮用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所以作者在写蝉的时候用了“清露”去描绘蝉的食性,而继续映射到人,似乎产生了矛盾——显宦往往是富贵的象征,而富贵与“清”相对,两者的气质相冲。所以能够推测出,作者并非在描绘显宦是清廉的代表,而是表示即便是显宦之人,也应该追求清廉。

46、答:是立身品格高洁,实现自我抱负。

47、表达了诗人贤能之人不需要凭借权势自然名声远扬。

48、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49、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50、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1、蝉》是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哲理分明,诗人咏物寓意,借助精炼的文笔描绘蝉的特性,勾勒出高洁品格,借以表达内心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形象生动,值得细品。

52、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