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这是通假字藉的意思就是借,谐音通假,所以读jie通假“借”,凭借的意思
3、jūgāoshēngzìyuǎn,fēishìjièqiūfēng。
4、弹dan四声\tan二声、掸dan三声、禅chan二声、惮dan四声、郸dan三声、禅、蝉、婵这三个都是二声chan(,其中禅也读作shan四声)、阐chan三声,这些都是较为常用的字,至于非常用字还会有很多。建议通过字典查找tan\dan\chan\shan这几个音,可以找到很多。希望能满足你的要求!
5、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7、流响出疏桐。
8、居高声自远,
9、译文及注释
10、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藉”同“借”,所以读音为[jiè]. 藉:凭借。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好象下垂的冠缨,它品性高洁,栖高处饮清露。它那悦耳动听的长鸣声,就出自那棵远处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12、fēishìjíqiūfēng
13、诗人杜甫没有关于名字为蝉的诗,其他诗人有:
14、liúxiǎngchūshūtóng
15、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16、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17、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18、chuíruíyǐnqīnglù,liúxiǎngchūshūtóng。
19、非是藉秋风。
20、chuíruíyǐnqīnglù
21、《蝉》虞世南
22、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23、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4、《蝉》李商隐
25、Jūgāoshēngzìyuǎn
26、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27、虞世南〔唐代〕
28、蝉chán虞[yú]世[shì]南[nán]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蝉》是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29、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30、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31、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32、蝉(隋末唐初·虞世南)
33、垂緌饮清露,
34、《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