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问候语 > 孔子语录 论语

孔子语录 论语

时间:2024-11-22 02:54:33

1、出了问题,君子首先责备自己,而小人首先责备别人。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4、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5、——《论语·颜渊》

6、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7、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8、不要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去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多去了解别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9、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10、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1、朋友切切思思。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3、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5、解释: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16、——《论语·子罕》

17、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18、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什么区别。

1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0、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2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2、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23、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2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5、“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2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为政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翻译: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八佾篇】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2、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翻译: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里仁篇】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翻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翻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述而篇】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翻译: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翻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27、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

28、自己行为端正,即使没有下令,别人也会跟从效仿;自身行为不端,即使强下命令,别人也不会服从。

29、子曰:“有教无类。”

30、自己犯了错,从重责备;别人犯了错,从轻责备,这样做人才厚道,就不好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31、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3、出自《论语·颜渊》。为了遵从仁义,要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使符合礼制。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3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37、君子的道德就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像是草。风从草上刮过,草必然倒下。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国大夫季康子如何治民治国问题时所发表的导作用。

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0、子曰:“闻斯行之。”

41、对待别人,不要求全责备。只要大的方面能把持住,就算在细节上有些瑕疵,这人也是可以的。

42、——《论语·述而》

4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4、即使所有人都厌恶一个人,或者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我们都要仔细观察,不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45、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

4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观学后,时常练习,不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恼怒),不是君子吗?”

47、《论语》10句金言,深刻精辟,值得一读。

48、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4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50、子曰:有教无类。

51、:朝闻道,夕死可矣。

52、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

5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4、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将学习作为乐趣的人。

55、君子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厌恶,就举荐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会随意否定一个人正确的言论。

5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5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5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60、解释: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得失与责任。

6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64、做官的人,在办完公事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继续研究学问。读书的人,在学问丰足以后,就要出来做官,为天下苍生造福。

6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66、我们为人处事,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别人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过低,所以才会遇到很多不顺。孔子告诉我们,凡事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自己都不愿去做的事,就不要勉强别人去做,这样与人交往,才能合作愉快。

67、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68、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6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0、对于一般的女人和小人,都比较难以接触。如果和他走的太近,他就会有失恭敬;如果对他疏远,他又会心生怨恨。

71、解释: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因为知道自己错了而依然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如此才能更加明智。

72、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的这句箴言值得当今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处于一定高位的人,认真思考,细心体会。

7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4、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75、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76、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77、欲速则不达。

7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79、孔子日: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义瞽。

8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1、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鮪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8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3、巧言令色,鲜矣仁

8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85、儿子犯了错,父亲为他隐瞒;父亲犯了错,儿子为他隐瞒,虽然看上去好像不那么正能量,但这已经体现出人性的耿直来了。

86、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8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89、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9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91、子路问:“闻斯行诸?”

9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3、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94、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95、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特别有智慧和特别愚笨的人,往往都是可造之材,能够坚定不移老老实实地去做事,只有中间的人,才会高不成低不就。

96、令:和善。令色,指伪善的面貌。在孔子看来,一个花言巧语、善于谄媚作态的人,是不可能有仁德的。

9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8、见到善行,就唯恐自己不能做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像将手深入热水中一样,迅速拿开。这句话常用来告诫人们,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

99、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10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0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2、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3、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04、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105、小人之过也,必文

106、君子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月食。有了过错,大家都看得见;改正了,大家都仰望他。这是孔子学生子贡的话,是颂扬君子知过能改、光明磊落的态度。

10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08、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

109、——《论语·季民第十六》

110、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111、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12、礼之用,和为贵。

11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14、冉有问:“闻斯行诸?”

11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述而》(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116、所谓“温故而知新”,听闻别人讲道以后,也不加以认真学习,就随便讲给他人,这不是在教人,而是在害人。

11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1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0、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12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122、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123、君子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所以在他手底下做事很容易,但却不容易讨他的欢心;在小人手底下做事,很容易讨他的欢心,但很难与他相处,因为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没有容人之量。

12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25、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广泛地学习文化,用礼法来约束自己。

1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7、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128、——《论语·卫灵公》

12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30、——《论语·为政》

13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3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133、听其言而观其行。

13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3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3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37、不怨天,不尤人。

138、即使意见不同,君子也能与人和谐相处,不会剑拔弩张,必欲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小人喜欢结党营私,盲目追求一致,却很难与人相处。

139、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4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2、君子不器。

14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44、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犯了过错,如果还不肯忏悔改过,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

145、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里仁》

14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148、从我们传统文化来讲,凡事都有“体、相、用”三个方面,先有体,次有相,然后有用。这里的“性”指的就是本体,“习”指的就是用,不但是人,乃至万事万物的本性都是相近的,所以说“性相近”。但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到后来差异越来越大,所以说“习相远”

149、《论语卫灵公篇》中。

150、君子勇于改错,而小人有了过错,一定会编造谎言,掩饰自己的错误。

151、乡原,就是老好人,这种人善于伪装,看上去是善人,其实是和稀泥,与坏人同流合。这种人很容易乱德惑众,贼害道德。

152、凡是油嘴滑舌的人,看人脸色行事的人,一般都比较缺少仁爱之心,为人不厚道。

153、游:过去出外做官、求学,也叫作游。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应该出远门。假如一定要到远方一定要说明去处。

15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5、有些人假装能干,其实没什么能耐,什么事都办不成。就好比凿穿墙洞入室行窃的小偷,虽然身往前进,但内心胆怯,因为做贼心虚。

156、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157、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158、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59、【学而篇】

160、将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将邪恶的人放置一边,这样人民便会服从。将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将正直无私的人放置一旁,人民就不会服从。

161、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162、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16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6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第二》。

167、——《论语·里仁》

16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6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70、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17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7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练习了呢?”

173、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174、每天都能知道一些新的知识学问,并且能够时时温习,不至于忘记,这就算是好学之人了。

17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6、如果说了大话,却又做不到,或者只做到一部分,不能完全做到,君子就会以之为耻。

17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7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79、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80、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1、乡原,德之贼也

18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8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84、克已复礼为仁。

18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6、:道,不同,不相为谋。

18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8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8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9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1、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92、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3、在这章经文中,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是他一生育人的准则,其重要意义在于他肯定了教育平等的思想。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种平等的教育思,正是当今我们所遵循的教育思想。伟哉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