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
2、一、用韵
3、(3)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4、(4)五言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5、用韵自然是古韵,作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如果用中华通韵或者中华新韵,自然没有古意。
6、流传数千年的排版,本身已经是文化的代表了。
7、作诗有古意,这不仅仅是今天的诗人的自我要求,对于古人来说,他们也追慕自己时期的古人。因此作诗有古意,要从几个方面注意。
8、诗家语不同于散文语,很少直接用主谓宾的语法结构,例如朱敦儒的词:我是清都山水郎,主谓宾非常清楚。
9、最后在边框内写上古诗,整理一下画面,那么这幅春日古诗配画就画好啦!
10、“刘梦得作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11、首先画一个大边框,可以画成波纹形状,左上角画上一个书本样式的小边框。
12、用典包括前人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录等。
13、如果注意以上的几项,将您的作品混入古人诗词中,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未必能看出作者是什么时候的人,大多数读者很难把这样的诗从唐宋作品中区分出来。
14、这件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题糕”成了典故,在后人的诗句中屡次被提到,用来表示诗人对于用字的谨慎,甚至有“无一字无来历”之语。
15、二、用字
16、诗歌的书写格式:一般来说,传统的毛笔书法,是从右向左竖排书写,且不用按诗行排列。如果是条幅,四句诗可以写成两排等等。
17、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我写过一篇小文《老街诗词闲话72-写出好诗一定要学会使用诗家语》。古人的句法多变,而且与散文句法不同,钱钟书先生说过:
19、要看你的古诗是五字还是七字,你的纸跟我的一样要想有创新可以按照我的方法做:七言绝句:去掉标点符号采用竖的形式写,右边空一竖,每一竖写一句古诗,上下各空两格,紧挨着左边(正规书法作品是从右往左写)在写下一句古诗.空一竖,在写一首照样画葫芦,写好三首古诗之后,在空一竖写落款
20、田字格的彩色性质,我们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尽量采用嗯古文写法,也就是从右到左,竖行写的写法,这样写出来的古诗词更有古诗的韵味比一我们现代的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书写格式来说,会更具有古诗词的韵味,这样也会更好看一些。在书写的时候注意一下占格的问题,这样写出来会更好看。
21、中国的诗词,书法还是竖版最有味道和意境。
22、如果是课本那种横版,就没有了那种意境,浑身俗气。
23、三、句法
24、如果是A4大小的纸,可以去买专用的纸,至于排版,基本上都是竖版的。
25、四、典故
26、(2)五言古诗:五言诗,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27、接着开始上色,中间的河流用蓝色涂,右边画上大树和柳枝,底部草地用绿色涂。
28、但是更多的古诗没有这么规矩,例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省略主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省略谓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是名词的罗列;“日暮乡关何处是”宾语前置;“行舟绿水前”状语后置等等......
29、左上角的边框用褐色涂,底部的花朵用粉色、红色、粉色和黄色涂,大山用深紫色和灰色涂。
30、唐朝人作诗多用唐朝以前的典故,或者本朝较早的典故,宋朝人用宋朝以前的典故。如果朋友之间的赠答之作,尽量用古人代指朋友。例如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31、右上角画上大树和柳枝,底部画上花朵、草地和河流,中间画上大山和云朵,顶部再画两片小云朵。
32、如果用硬笔书写,既可以写成传统的竖排条幅形式,也可以写成横排形式,在横排形式中,为了整齐,一般按诗行书写。不过,这没有绝对的规定,只要写出来的布局谋篇美观好看就行。
33、刘禹锡非六经中的字不用,宋《邵氏闻见后录》记载:
34、这首诗中的典故人物都是东汉时的人:张俭和杜根。
35、……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限制。……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
36、如果是A4纸,那么就按照专用纸的排版也就是竖版去写。
37、需要注意的是:用字的字,不仅仅是字,而是word,包括词。例如干部、派出所、汽车这一类词也尽量避免。
38、工具字一张,铅笔一支,彩笔若干。方法:先画出大致景色轮廓。图上颜色就会很美丽。然后写上这首诗。根据自己材料规格书写。颜色也可以自选。彩色纯色都会很好看。例如你可以写这种春日:胜日寻芳泗水冰,无变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