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2、《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意思是:
3、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5、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6、赠汪伦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李白乘舟将欲行,
9、【作者简介】
10、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11、汪伦:李白的朋友。
12、《赠汪伦》全诗意思是: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13、诗中的汪伦是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这首诗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
14、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15、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16、《回乡偶书》贺知章
17、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18、赠汪伦李白
19、不及汪伦送我情.
20、【原文】
21、《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2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23、桃花潭水深千尺,
24、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25、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26、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27、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
28、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留别。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29、忽闻岸上踏歌声.
30、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31、【赏析】
3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3、不及:不如。
34、《赠汪伦》通过写汪伦送别好友李白,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5、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36、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37、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