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翰(687—726),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
2、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3、凉州词属于边塞诗。
4、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唐朝王之涣写的凉州词中的诗句。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此诗虽极写成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7、《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8、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9、凉州词二首·其一
10、杨柳:指-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11、《凉州词》
12、真正的春风,体现的是边塞环境的艰苦。
13、小荷才露尖尖角3,早有蜻蜓立上头4。
14、王之涣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15、春风”的双重含义:
16、一是从表面意思来理表示的是真正的春风,体现的是边塞环境的艰苦
17、作品原文
18、谅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谅州词》)配的唱词。
19、《凉州词二首》
20、这句话是为了反映作者对战士疾苦的同情和对上层阶级的不满……
21、《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22、二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示统治阶级不体恤民情,不曾关心戍守边疆的战士
23、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25、《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26、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写了(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表达了诗人(哀怨而不消沉,心胸壮烈广阔)的感情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27、泉眼无声惜细流1,树阴照水爱晴柔2。
28、《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29、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30、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31、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3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3、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5、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6、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背景:“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作者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39、古诗凉州词的配图:《凉州词》全文: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0、出自: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1、《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2、表达了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43、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44、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首先表面的意思是自然界中的春风,凉州荒凉,难遇春风;深层次指的是帝王不体恤民情,没有将他的恩泽惠泽到边关的将士,是嘲讽的意思。
45、作者:王之涣.
46、这里的“春风”有两层意思:
47、准备出战前,战士们饮着美酒,都喝醉了,歪歪斜斜地卧在沙场上,你看到了千万不要关话他们,因为他们即将踏上征程,在前方打仗的人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与“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同样的精神内涵。
48、《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9、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50、凉州词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1、唐代:王之涣
5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53、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54、指统治阶级不体恤民情,不曾关心戍守边疆的战士。
55、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纪晓岚家里,看到纪晓岚正在练习书法,便顺便把自己的纸扇交给了纪晓岚,让他在上面题一首诗。纪晓岚接过纸扇,只见上面有远山近城,杨柳春风。他略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地写下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纪晓岚题完诗,乾隆拿起纸扇,大加赞赏:“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细一看,发现诗中缺少了一个“间”,大怒说:“你竟敢欺骗朕,该当何罪!”说着,把纸扇丢给纪晓岚,纪晓岚拿起纸扇一看,看着漏了一个“间”字,他立即镇定的说:“万岁息怒,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根据他的诗,重新写的一首词。”说罢,朗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词是长短句,既然叫凉州词,应该这样改才是。”乾隆拜服,满意而去。PS: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好在古诗词没有标点符号,这样重新组合发现诗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