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问候语 > 蝉古诗虞世南拼音版带解释

蝉古诗虞世南拼音版带解释

时间:2024-11-20 19:50:38

1、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2、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初秋行圃》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蝉chán

5、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6、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7、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8、关于五年级下册蝉古诗有:

9、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尽情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10、这首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像蝉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全诗为:垂穗饮清露,流香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12、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13、出自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

14、并不是借了秋风。

15、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出一种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16、【译文】

17、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1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19、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

20、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绘出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从而表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21、蝉唐.虞世南

22、扩展资料

23、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24、蝉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25、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26、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7、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28、《蝉》是一首五言咏物诗。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的形象。

29、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30、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3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2、答:《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33、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34、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

35、出自宋代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36、虞世南〔唐代〕

37、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3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39、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

40、《蝉》唐.虞世南

41、虞[yú]世[shì]南[nán]

42、而蝉正是因为站在高处,所以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