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爱看闲书的吴,我来回答“作家三毛的作品及简介?”这个问题。
2、作品10《滚滚红尘》:以中国近代史上的动乱年代为背景,描绘中国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实际上其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是一则凄怆无止的爱情故事,更是三毛对其自身灵魂的告白。
3、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彩。无论是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4、三毛坎河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尤其是在爱情的道路上。
5、有些人写诗,只是写自己的想象,写虚幻世界里的故事。
6、三毛,原名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7、作品3《稻草人手记》:主要内容为江洋大盗,平沙漠漠夜带刀,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亲爱的婆婆大人等等
8、她,由里到外,都是个浪漫的诗人。
9、前两天刚写完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书评。查了许多资料,越发的对三毛爱的深沉。
10、作品7《送你一匹马》:描写的是三毛回到后的一些日常事情。在,三毛跟父母住在一起,写了她与父母亲人之间的琐事,总得说来,她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我们看到一颗真挚的心,一个真实的三毛。
11、四十多岁后回到熟悉的土地后,找到了一个温暖家。
12、而三毛写的是真正的悲欢离合。真正她经历的故事。
13、作品4《温柔的夜》:继承了《撒哈拉的故事》的写作风格,形成一种舒缓、安静的调子,是三毛沙漠故事的巅峰之作。阅遍种种人情冷暖之后,出现于三毛笔端的依然是对大千世界的真挚动人。
14、三毛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15、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这本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
16、搜集了不少相关资料进行了汇总,本人才疏学浅,不足之处,敬请谅解补充。
17、三毛作品集
18、作品2《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作品中最有名脍炙人口当属《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之后,重新拾笔的所写的第一篇文章,自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吸引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19、三毛说自己属于波西米亚风格。而波西米亚风格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
20、作品9《我的宝贝》:介绍了三毛走遍万水千山收集的自己觉得珍贵86件宝贝并且介绍了它们的来历故事,还穿插了全部精美。这些宝贝的价格也许不高昂,但是作者却深深地爱着它们。
21、作品6《万水千山走遍》:由三毛主编的《万水千山走遍》主要记录了她在中南美洲和祖国大陆的旅游见闻。叙写了墨西哥之行、洪都拉斯之行、巴拿马之行等等,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22、三毛在文章中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大量的白描。她总是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为的雕琢。三毛刻画的人物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白描来再现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三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统一的性格,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3、《雨季不再来》,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6岁到23岁的成长过程。
24、作品11《流星雨》: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演讲,主要讲述了三毛和荷西的相识、相知、相恋、结婚等相关故事。也有三毛的一些经历以及她的写作生活;二是采访,收录了李琼丝以及夏木对三毛的专访的内容。
25、三毛(出生于1943年3月26日,去世于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汉族,是著名女作家之一,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市九龙坡区。1948年,随父母迁居于。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和荷西结婚,结婚后定居在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系列精彩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去世,只有四十八岁。
26、作品8《亲爱的三毛》:在这个生活快节奏的时代里,我张望街头,每每看见一张张冷漠麻木、一般无二,没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行过。我总是警惕自己,千万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的大环境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那些相似人影其中的一个。他们使我害怕到不太敢照影子。也许,透过写书信让彼此呼应的方式,加上声音,我们人和人之间,所竖立起来的高墙,也许能够成为透明的。
27、她把自己的一生,过成了一首浪漫的诗
28、一段恋爱可以很长,长到和他一起走过天长地久。
29、我是爱看闲书的吴,你同意我的观点吗?如果您有其他看法,希望您能在下方留言;如果您喜欢,希望能关注我,帮我点赞!祝您一夜暴富,身体杠杠的!
30、作品1《雨季不再来》:17岁到22岁,是一个女人最美好的魅力时光,那里有清涩的爱恋,纯真的感情。朦胧中显露出一丝的迷茫,沉寂中渴望着一丝冲动。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类似三毛成长的足迹,感受到少女对未来的憧憬和企盼。《雨季不再来》真实呈现了作者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与各种感受。书中透露的纯挚情怀和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痕迹。
31、三毛的创作研究论文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
32、《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的撒哈拉大沙漠,在沙漠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洋溢着一种浪漫情调、独特的异域风情,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33、作品5《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曲折不凡。《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了自己丈夫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的孀居生活,一共有二十三篇,展现了三毛慢慢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坚强面对人生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三毛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梦里花落知多少》带你全方位了解三毛。
34、李敖曾经用一个词评价三毛,他说三毛是一个“伪善”的人。对谁都很热情,和邻居打成一片,深夜给保安送宵夜,和朋友欢歌笑语,可其实谁都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触不到那里的孤独与冰凉。而她表面越欢乐,其实内心越孤独。即使荷西成为她的丈夫,也是荷西一直在追求她,也是荷西的单纯打动了她。在三毛作品里,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这种情绪。她内心有一扇门永远关闭起来了,在小时候受到老师当众羞辱后,这扇门就永远关闭了。文字的输出只是她单向的渲泄,展现的只是她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而缺乏双向互动的对内心的理解,让她一直孤单地独自一人在这世间漂泊。她赶走了随便用她东西的非洲邻居,象个女王一样独自坐在自己用废轮胎做的椅子上,落日的余晖勾勒出她明暗交替的身影。她把仅有的尽力装出的笑容都写在了文字里,直到她再也笑不出来。心门后关闭的那个黑暗世界不断扩大,直到完全占据了她的内心,直到完全吞噬了她的灵魂,身体便无所依托。做为作家,她是成功的,她的文字和作品影响了一代人。作为人,她是失败的,败给了自己。有人说,童年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而童年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35、三毛活着的时候,曾多次,都没成功。
36、三毛没有写过《不如跳舞》,现在网上以讹传讹,错误的很多。原文应该是她留在人世的最后绝笔——《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 是三毛在1991年元月号最新一期的《讲义》中,在她的《亲爱的三毛》专栏里写的,全文如下 --------------------------------------------------------------------各位亲爱的朋友: 新年快乐。对于这全新的西元1991年,我的心里充满着迎接的喜悦,但愿各位朋友也是同样的心情。 既然我们这一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年代,我很想暂时放下那一批信件,给这园地一次不回信的假期。当然,这只是一次例外,下个月我们又将以通信的方式沟通了。 在1991年的开始,很想跟讲义朋友们分享3个电影故事,虽然它们都不算新片子。 想和朋友们讨论的一部电影叫做《老人与猫》(HarryandTonto),导演是保罗·梦梭斯基(PaulMazursky)。故事很简单:时光流逝,岁月催人老去,电影中的主角夏利,一点一点丧失记忆,但是他对朋友金姬说,他一生最爱的人是谢西。他问谢西:"你还记得我吗?"谢西答记得,却把他喊做"阿力"。 失去了记忆使大家都有些尴尬,谢西突然说:"那我们跳舞吧。既然没有了过去,现在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 这时候导演梦梭斯基只是淡淡地把刚才推进去的镜头徐徐拉出来,让金姬隔着玻璃看着里面的一对老人跳舞。 接下来,我们看到年高的夏利外出旅行,在路上他认识到更新鲜的事情;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令他惊奇、愉快,夏利可以感受到更多阅历的增加,使他生命再有突破,而不再困守成规。 片头开始的时候,导演让我们看见寒冷肮脏的纽约城市以及凄苦的老人。到了片末,画面上清朗明媚的天气,有沙滩和海水,到处充满活力;沙滩上还有一个小孩子在筑着城堡:夏利跟小孩相视,点头,会心微笑。 道路、老人,这两件事情构成一个形式上的象征:我们可以解释为人生并没有休止符,即使在人最后的岁月里,还是可以继续学习新鲜美好的事情。 基本上这是一部豁达的电影,可以看见导演自由自在抒写心里的感觉,对于"时间"的解释,也充满着乐观与热情。 我们再来谈谈另一部电影《穆里爱》(Muriel),导演是阿伦雷奈(AlainResnais)。 《穆里爱》中两个重要人物:阿方索和贝奈德,他们一再用忏悔的声音、无奈的情怀来对待流逝的日子。阿伦雷奈是一个固执的导演,他的作品中反复描画时间和人的关系与特性。戏中每个人都纠缠着往日的错误和失落,将现在完全花费在填补过去的空白中。他们不肯活在全新的感觉里,他们一切留待追忆。时间,在《穆里爱》这部电影中,等于将现在转化为过去的救赎和补偿、重复、反照、关闭,而不是开展、继续。 人在回忆中徘徊,也在里面扑空。 这也是人对待"时间"的一种看法与应用。 再说,意大利二次大战之后的新写实主义大师、导演芦契诺·维斯康堤(LuchinoVisconti)一部名片:《浩气去山河》(TheLeopard)。 维斯康堤借用一个家庭的没落以及时代变迁的感怀,其实是对于荒漠广袤的时间流逝感到无奈。此片是一场对于生命的观照:有关衰老、失落,有关新与旧的更迭。 新的时代取代旧的时代,年轻的生命繁衍过来,老去的空间愈来愈小,这一切都再自然不过了,虽然其中未曾没有伤感。 电影最终,荫林纳亲王跪在幽暗的街道上,仰望着不知名的天边星宿说:"什么时候我才能得到你的邀请,赴你确实的存在?"情怀虽是闭锁,但大勇和彻悟的人已经很清楚这场人生的每一步过程而不抗拒它。 以上三位电影导演所诠释的三种"时间"态度,请读友们自己选择、分析。再请藉此看看我们是如何在对待时间--也就是我们的生命。 愿意将这三部电影的人生态度,做为我们迎接1991年时代来临的个人取向。 至于目前的我嘛,我跟在《老人与猫》那个夏利的后面,是另一个谢西。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那么现在来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 亲爱的朋友,人生永远柳暗花明,正如曹雪芹的句子--"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