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说说文案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0句文案摘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0句文案摘抄】

时间:2024-11-25 17:10:5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无论是小时候朗朗上口的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5、经典咏流传: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7、熙宁九年作于密州。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熙宁九年丙辰,蜀人苏某来守高密,是年中秋,欢饮达旦,作《水调歌头》怀子由。”

8、向往之情的四个类别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0、人来疯和人去疯

11、苏轼意识到了这种悲哀,于是在那几个人面前装醉,等那几个人散去之后,苏轼才来了兴致,他拿起酒杯,请月亮和他一起饮酒。所以,“明月几时有”的问话,一定是惊喜的语气。见了不会说话、没有生命的月亮,苏轼是如此亲切,这说明和苏轼一同饮酒的那几个人,在苏轼看来,一点都不亲切,何止是不亲切,他们还干扰了苏轼与月亮的感情交流,等他们散去之后,苏轼的心灵才安宁下来,才发现其实可以请月亮和他自己一起饮酒。当然了,苏轼请月亮饮酒,月亮并不会真的饮,苏轼也知道月亮并不会真的饮,所以,苏轼这么讲,无非是说,跟一帮心灵不契合的人饮酒,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自斟自酌呢。

12、无论自然还是人生,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暂时的磨难,只要坦然面对,不放弃努力,就会有希望。

13、还不信的话,你不妨做个试验。你先把自己喝得大醉,然后斟满一杯酒在月光下跳舞。为了降低难度,允许你喝得不是大醉,是中醉、小醉或微醉,你看你能不能斟满一杯酒在月光下跳舞。你很快会发现你办不到这一点。不要自卑,你办不到,苏轼也办不到。苏轼是文学家,不是舞蹈家,更不是杂技演员。再说,杂技演员演杂技(例如手持满满一杯酒月光下跳舞)也没听说过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演杂技的。由此可知,“起舞弄清影”只能是说苏轼的心灵在舞蹈。再重复一遍强调一下,所谓心灵在舞蹈,不过是说内心宁静、愉悦而已,这是与和无趣者饮酒时内心的失落、烦躁相对而言的。

14、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5、无不表达出人们的思乡之情

16、经典咏流传:李白《月下独酌》

17、经典咏流传:李叔同《送别》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19、试想一下,如果地面上热浪滚滚,整天都是45度以上,苏轼热得熬不住,想飞到月亮上去,那他还怕月亮上冷吗?那时候恐怕他巴不得月亮上冷呢。所以,这里所说的怕月亮上寒冷,不是月亮上寒冷,而是地面上寒冷。当然,这个寒冷不是因为大气温度的原因,而是苏轼没有知音,他严重缺乏友谊的温暖。也就是说“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含义是,我在人世间又孤独又寂寞,一点也感受不到友谊的温暖,谁能给我温暖,谁是我的知音?

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1、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2、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3、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5、就这样凡间的苏轼面对着一轮明月,不由得被打乱了心绪:一个太圆满,一个太寂寞;一个太明亮,一个暗自伤。继之“高出不胜寒”,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被写了出来。

2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8、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2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31、如果问:“那为什么苏轼没说问苍天,而说问青天呢?”这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习惯上,呼喊“苍天”往往是出于悲愤(今天如此,宋代应该差不多),而这时候,苏轼内心主要不是悲愤,是寂寞、郁闷、不满,突然看到明月后,觉得天空景色不错,这时候,就不适宜用往往表示悲愤情绪的“苍天”了,于是就用了“青天”。另一个原因是,李白有一首诗《月亮吟》开头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可能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注意,“青天”和“苍天”在词汇学意义上是一样的,“苍”就是“青”,“苍天”和“青天”感情色彩上的区别,仅仅是习惯而已。

32、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

33、与其说月亮太美,不如说朋友太烂

3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35、作者:苏轼诵读:瞿弦和

36、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37、有人也许会问:“那为啥不是‘把酒问明月’,就该句字数而言,‘把酒问明月’显然没问题。”句式的字数当然没问题,但是句式的平仄有问题,“天”字是平韵,符合词律,“月”字是仄韵,不合词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把酒问明月”和前一句“明月几时有”因“明月”一词重复而显得啰嗦臃肿,好象人身上陡然起了个大包。所以,苏轼就写了“问青天”。

38、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39、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40、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强调了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再圆之时,人也有再聚之刻,很有哲理意味。后人说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都是说得这个道理吧。

41、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42、先说为何是“乘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至21日,交通工具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苏轼那时候当然不知道人类会有登上月亮的一天,更想不到一种叫做“飞船”的交通工具。但是苏轼已经幻想着去月亮上了,而且苏轼幻想中的交通工具极其简易,唾手可得。这种交通工具就是“风”。苏轼为何能想到风呢?这应该是受到“列子御风而行”故事的启发。另一个原因恐怕是,除了风之外,苏轼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交通工具了。

43、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44、苏轼对离别的这种看法可以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首词的中心意思是觅爱觅知己,即使一生无知己,苏轼也对人生充满信心和热情,因为他会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知己,在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中获取爱、制造爱、传播爱。由此可知“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做法过于狭隘和短视,实在不是友谊的最高境界。友谊的最高境界是:“我爱我自己,我爱这世界,时时刻刻,永永远远,不附加任何条件。”这是神的爱,也是苏轼的爱,这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想表达的中心意思以及给予后人的启示。

45、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46、经典咏流传:王之涣《登鹳雀楼》|回望千年,看他独立鹳雀楼上

4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首先,这里的“天上宫阙”可以指传说中月亮里的宫阙,也可以指传说中月亮之外天上的其他宫阙。不过,就这首词的情景看,显然以指月亮里的宫阙更为合理,因为苏轼请月亮饮酒,就着月亮饮酒,他不太可能想到月亮之外天上的其它宫阙。这样讲,就是说“不知天上宫阙”实际是“不知月中宫阙”。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月中宫阙”呢?虽然也有其它原因,例如平韵仄韵的考虑(“上”是仄韵,“中”是平韵),但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词语重复。

48、栏目主编:赵彦春、莫真宝

49、“人生有离合”(唐·杜甫《垂老别》)

50、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51、这个词的词牌叫“水调歌头”,题目是什么呢?“丙辰中秋”。这丙辰是哪一年呢?丙辰在北宋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40岁,在密州任知州。密州啊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也就是诸城市的市长。这首词严格来讲,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词前的一篇小序,再就是词的正文。

52、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5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4、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5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56、水调歌头作者:苏轼。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5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是这样断,诵读要问老师了。

58、《水调歌头》朗诵节奏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59、不过,不管是“问青天”还是“问大地”,或者是问其他,只要苏轼把注意力转向了月亮,就说明至少苏轼的心情是不佳的。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苏轼很开心,中秋节饮酒饮了一晚上,他自己都说是‘欢饮’,而且‘达旦’呢。”可是,他自己还说“大醉”呢,那他真的“大醉”了吗?“大醉”之后还能“作此篇”,这“大醉”能是真的么?可见说是一回事,事实是另一回事。既然没有“大醉”,那苏轼为何要说“大醉”呢?这话是给别人说的,是骗骗别人的。“别人”指谁?应该就是当天晚上和苏轼一起饮酒的人。

60、月光写的好的诗词有很多,如:

61、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62、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苏轼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词。其实这说法有问题,应该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秋词,也许是从古至今最著名的有关中秋的一首诗词。我这么一说你就知道了,是什么呢?没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词。

63、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64、《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诗酒趁年华

65、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66、▲《经典咏流传》王珮瑜、洛天依把《明月几时有》唱给你听

6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8、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语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对四海友人的惜别之情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文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69、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70、月好酒也好,只是身边人不好

71、这首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

72、远近不是问题,喜欢不喜欢才是问题

73、所以说苏轼是一个好学生,他极为聪明的汲取了先辈们的营养、善于用典。苏轼又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还有自己的总结和创新,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74、“愿”一作“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水调歌头》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长久’,真迹云‘但得人长久’。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者亦多矣。”)其实,“但愿人长久”和“但得人长久”如果不是因为平韵、仄韵的原因,那就区别不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只希望亲人安好,这样,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一起欣赏明月,你看着明月思念我,我看着明月思念你。”“但得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只要人还安好,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一起欣赏明月,你看着明月思念我,我看着明月思念你。”当然用“但愿”表达一种祈祷或期望,故更好一点,即使“但愿”是后人所改,似乎也不能说“妄改(即瞎改)”。

75、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欢迎大家来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文化课堂,我是康震。

76、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77、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最美的元宵词

78、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7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0、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81、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82、陕西新动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3、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84、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85、身边至亲多达2女3男,依然没有家的感觉

86、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8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88、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89、“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90、大人物大英雄,也难以得到真正契合的亲人,这样的例子很多。外国人,例如诺贝尔。中国人,例如苏轼。这里只讨论苏轼。

91、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合集(6集全)

92、“高处不胜寒”是说“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93、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94、新疆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

95、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一引《复雅歌词》:“是词乃东坡居士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时丙辰熙宁九年也。元丰七年(1084),都下传唱此词。神宗问内侍外面新行小词,内侍录此进呈,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曰:‘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

96、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97、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98、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99、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100、(体贴提示:全文字数17800字。爱护眼睛,跳着读,或倒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