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说说文案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0句文案摘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0句文案摘抄】

时间:2024-11-25 16:47:1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这首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正确答案:A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所作,表达了诗人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情,同时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在词前小序中明确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4、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5、月亮你不该是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作者在这是分明是在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这是一种无理的质问!但这无理的语气却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弟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6、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7、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10、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重读)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重读)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音生)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重读)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重读)时圆?人有(重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重读)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概是这样,具体还得根据自己的习惯,语感,感情什么的,多读几次体会一下,最好录下来,反复听听,也可以让别人帮着听听。这是我的个人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12、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1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他的弟弟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从文中的“兼怀子由”,便可得知。

14、BySUDongpoTr.ZHAOYanchun

15、北宋·宋祁·一首词撬了皇帝的女人·《鹧鸪天》

16、“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17、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8、苏轼把青天当做了自己的朋友,举杯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最先这样写“不应有恨”的不是他。刘禹锡曾写过:“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只不过“不应有恨事”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不是苏轼词中的“怨恨”。比如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里的“长恨”就是“永远的遗憾”的意思。

21、(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的建筑。指月宫。

22、他其实主要是为抒情,他自己说是“兼怀子由”,即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他的亲生弟弟,也是个大文学家。

23、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24、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25、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6、现在啊,苏轼在密州,苏辙在齐州,虽然都在山东,总还能相见吧?没那么容易。因为按照朝廷的规定啊,地方官员不能随意互相串门。他们想不到,虽然同在山东为官,可这一分别就是整整五年。而且这五年当中啊,苏轼在仕途路上还遭遇了种种的不愉快,这使得苏轼在这个中秋之夜引发了无穷的感慨。都是些什么感慨呀?

27、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28、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30、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3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首词。

32、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33、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小序吧,这序不长,只有15个字,把词的创作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丙辰中秋,中秋节这一天。欢饮达旦,我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喝酒,喝的高兴,从晚上一直喝到白天;从有月亮喝到月亮没了,太阳出来。喝成什么个效果啊?大醉,喝得酩酊大醉。在无限的醉意当中,特别地想念子由——我的弟弟。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因为喝醉之后特别想念我的弟弟,所以写下了这篇中秋词。

3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5、当时苏辙在哪啊?苏辙在现在的山东济南任掌书记,掌书记就是负责文书一类的官员,济南在当时称为齐州,齐州和密州相距200多公里,这在古代是个不短的距离。所以在熙宁九年的这个中秋夜,苏轼欢快的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写下了这首词。他为什么想念自己的弟弟呢?让我们要想的话,晚上喝醉酒啦,要么是思念父母,要么是思念妻儿老小,但是苏轼“兼怀子由”,因为他们兄弟两个真是手足情深。

3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的词汇当然代代相传,到苏轼这里更是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了他酒后随性不羁的情感: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其实这又关他什么事呢?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苏轼此时显得有点萌萌哒,很可爱。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却又一问再问,这就表明此刻的苏轼酒入肝肠断,心意已生乱,澎湃之情即将叠出,蓄势待发,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很好的铺垫。

37、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38、下片呢,下片非常巧妙,确实是大诗人必有大手笔,大手笔孕育着大格局。这下片怎么写呀?要一般的人很难接下来,他顺着月光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缕月光,开始老在天上挂着,现在怎么样呢?照在这楼台亭阁之上,又照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又接着照在什么呢?照在了我身上,我是谁呀?无眠之人。所以你看,上片本来起调很高,一会儿问明月几时有。一会儿又要乘风归去,随着月光啊,一直都集中在苍穹之上,感觉跟人间没关系。可是苏轼非常巧妙地用了这九个字,把这一缕月光从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转到了自家的楼阁上。接下来,就好办了,作者开始啊,给他自己,也给大家,做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39、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这些瑰宝中有一颗夜明珠光耀千年,它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这首咏月的词胜在哪里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40、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41、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他对现实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42、人间既然不愉快,希望乘着中秋夜里的清风离开人间到琼楼玉宇去,可是呢,上天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愉快。他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跟他的不同在于,他倒没有说“独酌无相亲”,而是群酌、群饮,有相亲。可是心里头啊,这块垒还是消除不掉。李白在诗中,那是努力在寂寞当中寻找快乐,但其实天上和人间又有什么分别呢?苏轼仿佛是要追寻着某种希望,却又丢不下这烦恼的人世,更丢不下这深厚的兄弟情分,这是词的上片。

43、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感叹人生苦短,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4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创作的。

46、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年龄39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47、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48、“高处不胜寒”是说“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9、那年,苏轼年界不惑,贬官后四处漂泊,已经七年未见胞弟。在异乡的中秋夜,大词人心中悲苦寂寥之情可想而之。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用旷世少有的大气魄上行太空,神游琼宇,一笔落下已经是天上人间。而到了下半段,虽有恨离别的情思,却也有“此事古难全”的达观,以及“千里共婵娟”的浪漫理想。

50、南宋·陆游、唐琬·两首悲情《钗头凤》

51、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52、三国·曹植·忧愤恐惧的赠诗·《赠白马王彪》

53、古代的文人雅士是很喜欢喝酒跳舞的,我们熟悉的李白就有这样的诗句可以证明。

5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5、(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56、唐朝·李白·谪仙之作·《蜀道难》

57、这个时候的苏轼,父亲、母亲、姐姐都去世了,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除了子女,就只有苏辙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这样的感觉,等我们长大了你们自然会明白,想念一个人会孤独、会愁苦、会揪心、会失眠、会大哭、会大笑……

58、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为:

5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0、所以词的结尾他说的就更好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长久啊,主要的指的不是兄弟的情义长久,是说生命长久。既然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做通了,你已经想明白了,月亮不可能永远又圆又大,人生不可能永远这么圆满,这种事自古而今都是很难全的。那有一个办法能稍解心中的忧患,共同抬头望着一轮明月,借着这千里月光,传递自己对亲人的一番情思吧。让我们共举头望明月,祝愿彼此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共享人间欢乐。

6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2、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63、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6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5、“我欲乘风归去”,调皮了。“归去”,前提是他是来自那里。奥,原来苏轼一直认为他可不是一般的尘世凡人,是从“琼楼玉宇”中下凡尘的。

66、乘风而去这种形象自由轻快、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没事乘个风啥的也不是苏轼的专利,“乘风归去”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不是,仍然是学习借鉴前辈们的,如:

67、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68、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6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0、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71、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72、近代·李叔同·N个版本话《送别》·《送别》

73、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74、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75、官网:westudying.com

76、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77、明月几时有的意思是: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78、我们先来看看这词的上片。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般认为这两句话是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问题啊,你不能从天文学的角度去质疑,问了也白问,顶多说,如果他们当时真的有科学技术达到了,可以告诉他们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那要直接给他回答了,那还怎么写诗啊。所以这种问法就是文学之问,天上的明月呀,你是几时出现的,我要拿着这酒,问你问个清楚。这叫无理而妙,没道理,但是又觉得很合理。在哪合理呢?在文学的范围内是合理的,在情感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7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1、后人曾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王者中的王者。

82、但是苏轼之前的古诗人都是写的单个词,甚至连“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名句都没有。苏轼把他们总结在一起,就成了千古名句了。这就是对文化的的继承和发展。

83、这首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

84、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85、三国·曹植·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86、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87、(1)把酒:端起酒杯。

88、唐·崔护·“北漂”写诗找个媳妇·《题都城南》

89、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90、“人生有离合”(唐·杜甫《垂老别》)

91、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92、要是听着好,转发并赏毛!

9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9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5、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96、“今夕”这样的字眼古已有之。如《诗经》有云:“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译为:今晚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看见这么好的人。先秦的《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现在我们都能耳熟能详,其实它的第一句就是用了“今夕”这样的词语来起笔:“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9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98、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99、(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00、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