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说说文案 > 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100句文案摘抄】

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100句文案摘抄】

时间:2024-11-25 12:28:50
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

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3、秦时明月汉时关,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着边关,

4、正好书上有一幅插图,孩子们一看插图就明白“关口”的意思。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朝,距离秦朝和汉朝,已经有五六百年以上的历史了。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头顶的月亮,是唐朝的月亮,也是数百年前秦朝时的月亮,照着几百年前汉朝时候的边关。秦朝的月亮还在,汉朝的边关还在。王昌龄,他觉得什么东西不在了呢?

5、我想,让孩⼦从⼩读古诗词的意义不外乎是,我告诉你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告诉你古⼈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可以认同,亦可以嗤之以⿐,⽽这些需要你⾃⼰先去体会“共情”的妙处。

6、古诗解析:第5首《嫦娥》

7、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

8、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9、⼩时候,记忆⾥的声⾳,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意思,只是⾳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

10、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诗“古来征战几人回?”

11、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12、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不是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答案补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13、我刚一读完,孩子们立刻都举起了小手。大家都听出来了,与众不同的朗读节奏,是《凉州词》的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14、过去所有的研究者都忽略了出塞的创作背景。到了唐朝,边塞诗人就不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创作者了,他们都到过边境,而且创作都是因时而发,并不像南北朝那帮人一样凭空臆想。王昌龄的边塞诗,都有很强的时代事件指向。

15、主编:sj826712

16、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韵味美之后,我就进一步提醒孩子们,我们的古诗读起来,听起来,比看起来还要美一些。所以我们古人写诗,都特别讲究押韵。

17、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8、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9、《出塞》这首诗引用了“龙城飞将”这个典故,说明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20、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21、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22、(3)为什么将士们依旧选择奔赴战场?

23、事实也证明,孩子们把诗歌再读一遍之后,的确,每个孩子都发现了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候,我请同学们前后4个人小组,把自己不明白的词句相互交流一下。当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困惑时,这时的交流往往是最有效的。

24、上周在学校语文的教研活动上,和孩子们一起读了王昌龄的《出塞》。孩子们很专注认真,各位老师们也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受益良多。

25、1)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2)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只要让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26、当时大唐北部边境,有后突厥袭扰,毗伽可汗在开元八年的时候与唐军交战,曾经击败过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朔方节度使王晙则按兵不动,出塞其一明显借龙城飞将讽刺王晙无所作为,发出国无良将的感慨。

27、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28、唯有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句早已烂熟于⼼的诗,触发了共情的钮,才真的能懂得诗词之美。所以有些诗句,可能终我们⼀⽣,都并不能真正去读懂。这就是我说的那⼀点“可遇不可求的运⽓”。

29、我拿出粉笔,把黑板上每句诗的节奏画出来。

30、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31、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2、《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33、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这一点极为重要,同时又没有被重视和强调)。

34、(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35、“龙城”是哪里,了解过吗?相机介绍历史人物卫青与霍去病。

3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7、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38、但当年我情书写的是极好的。

39、(2)几杯之后,他们将面对战场拼杀(视频),什么感受?

40、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夜鱼龙舞”。

41、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2、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曾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43、关于这首古诗的简介,诗句的意思,还有关于古诗的延伸小故事讲给孩子听。

44、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古诗时,我们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梳理,更应引导学生在查阅历史文化的背景资料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45、还,读huán,返回、回到原处的意思。

46、【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

47、⽤声律学来解释:诗词是⼀种润物⽆声的熏陶,懂得是⼀个⾃然⽽然的过程。但如何形成熏陶,原理何在,⽅式何为?

4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251html?si=1

49、(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50、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51、据胡问涛先生考证,王昌龄作出塞诗,应该是在开元十一年之前,胡问涛同时认为王昌龄应该是公元690年左右出生。在开元十一年之前,王昌龄曾经在并州、璐州一带从军出塞,也就是唐朝的北部边境。其也就是本文的争论中心,很明显是基于一次败仗而作的,可见当时后突厥南下,对唐造成了严重的袭扰,当时的战事不太顺利,所以才要想起古代的大将,若他们在,胡马哪里敢南下侵袭呢。其二则是写作者在边境的战斗经历。

52、⾄于说怕孩⼦对这些诗的深⽂奥义不懂。其实,诗歌的好处,就是⾔简意丰,⼀⾸诗解读出⼏万字,是学者们的事;读着赏玩,是我们的权利。

53、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閤。

54、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55、后面的填空题和选择题,父母可以提出来,让孩子回答,这样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就能懂了。

56、D.“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

57、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58、板块三:运用学法,品味古诗

59、围绕着龙城飞将的争议,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实过去早有定论,在权威的辞典中,都认为龙城飞将是李广。但近年来又有了其他争议。

60、“醉卧沙场君莫笑”,不是打仗的时候,喝酒醉倒在战场上;也不是,打仗之后胜利了,喝庆功酒醉倒在战场上。我们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将士们在出征之前痛饮美酒。

61、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62、孩子们很聪明,发现每首诗除了第三句的韵母不同之外,其他三句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一样的。孩子们很快就明白,这就叫押韵。

63、这个要结合历史背景及文学语境共同解读。

64、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郭指城镇春天来了,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叶映衬红花。城里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65、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6、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67、唐朝的时候,道学非常兴盛,王昌龄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也曾经对道学感兴趣。他跟着一位道长学习道学,学着学着,发现这根本不是他喜欢的事物啊。因为啊,道学是教人“无为”的思想,而此时的王昌龄,正是满腔热血,壮志待发的年龄,他最想建功立业,取得一番功名。

68、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69、三个环节读下来,我再吟诵了一下(取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调,电影《长城》赵牧阳秦腔唱的其实也是这个调,秦腔一出,瞬间仿佛心灵跨越两千年时间荒漠,秦皇汉武,远驱匈奴,将军百死,壮士无归,深闺遥望,不见君郎,且悲即壮,千秋万古),其实孩子们有的已经能自己轻轻吟出来了(当然,这里我不太敢放手,其实像晨哥和应老师说的那样,换个形式多试几次,把课堂交给孩子们,相信他们能行的)。

70、②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驻守卢龙城英勇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在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71、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72、(赏识)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73、⑦飞将:汉代名将李广,骁勇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74、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75、以上比较全面的搜罗了唐代及之前的诗文提到飞将的。很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指的是李广,至于吕布、单雄信,也为飞将这个名号做了贡献,所以飞将成了骁勇的代名词,到了唐代逐渐泛化了,可以指全体将士,也可以指当时的某个将军。

76、这堂课选读这首《出塞》,其实是有一些私心的,它是我大学时学诗的入门篇章,学文献考据、音律吟诵,整整用了一个月。结合后来我的一些个人经历,不敢说感悟,但总归是有一些体会的。

77、诗歌相和,诗和音乐是天然相结合的,所以借用了音乐的概念,通过节奏、声调和长短三个环节来层层导入。节奏,也就是停顿,类似于音乐中的打拍子,七言绝句,孩子们在《暮江吟》中是了解过的,四三一顿,掌握得都非常好;声调,也就是强弱和高低,在这里结合注释和对诗句的品读,标注高低强弱(例如秦时明月,万里长征等词句,气魄雄浑、辽阔怅然);长短,在这里是音节的长短,我结合诗歌的平仄来讲授,平长仄短(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合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和现在不再使用的入声为仄声,就是我们常说的平仄了)像心电图一样,孩子们悟性很高,不愧是诗的民族,诗词歌赋的传人。

78、王昌龄的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

79、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写出普通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80、士卒不尽饮,他就不近酒边;士卒不尽饱,他就决不先食。李广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边疆士兵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81、(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82、板块一:直接导入,初识边塞

83、有感情地朗读《出塞》、《凉州词》,并背诵。

84、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85、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凉州词王翰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86、这个时候就是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孩子们很自然就联系上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还在,边关还在,出征的将士们,一去不还了,都牺牲在边关上了。

87、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88、关的坚定不容分说,在月影之下关的突兀更可想见。然而“吹角当城片月孤”,那月又是何等单薄,“月黑雁飞高”的月更是黑得几乎要不存在了。

8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90、《出塞》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91、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92、孩子们能把古诗读通顺,这是第一步。我用红色粉笔,把两首诗每句最后一个字注上拼音,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没有注音。请同学们再自由的把两首诗读一读,并问孩子们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没有?

93、讲完了这么一长串的典故考据,其实想说的也很简单。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但教给学生的,要浅出,留有余地和兴味。这首诗的背景和意蕴,说实话,若是往深了讲,容易偏离单元主题,《出塞》作为唐人七绝之首,不仅仅在于家国情怀,对文化的传承。如果说,出塞是一种包裹着残酷现实的浪漫主义,那么之后杜甫的诗就撕毁了这种浪漫。而浪漫的确是应该被撕毁的。这也正是后来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是诗歌载文的道理所在。

94、所以,虽然中华文化的传承重要,但抛开封建枷锁、文化重负,经历过共和革命重塑之后,我们会发现,更重要的是,王昌龄的笔下,有人。

95、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96、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97、这是有趣的发言,也是孩子的一种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课堂古诗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弄得活泼起来了。

98、《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99、第一句,衣裳沾湿了算什么,只要不违背我的心意。可见作者并不在意生活过得多好,只要从心自在即可。

100、《出塞》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