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网友“北山钓者”举例:问“匣中有剑光”,“盏内有清香”,“池塘有蛙声”,问是不是通感。单从字面上来看,句式和“盏内有秋声”句是一样的。那么,是不是通感呢?
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暗示时间流逝,人生短暂或盛衰兴亡的变化;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还可以象征女性和爱情。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3、例如: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4、(诗词学堂)比学格律更重要的东西
5、这首诗以梅花自喻高洁、隐逸之情。开头两句就是以触觉转化写梅。
6、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7、1六月飞霜指冤案
8、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9、在多次回环的“点”、“染”中,不仅形象鲜明,气势贯注,形成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展示了深刻的主题,让读者看到了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10、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11、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2、如屈原的《湘夫人》(节选):
13、在本诗中,“月出”“鸟鸣”都是动景,通过描写这些动景更加衬托了的月色的静。
14、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请看:
15、——————————————————————————————
16、咱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7、移情是指为了突出棉种强烈感情,,诗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的修辞方法,能更好的表达人的感情。如:“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又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
18、意象是诗的构成要素之意象的独创性与其组合多样化是写诗成功的重要秘密。
19、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20、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21、李凭中国弹箜篌都是通感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吴质不眠倚桂树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女娲炼石补天处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昆山玉碎凤凰叫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露脚斜飞湿寒兔既有声。梦入神山教神妪昆山玉碎凤凰叫十二门前融冷光芙蓉泣露香兰笑空山凝云颓不流梦入神山教神妪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5
22、(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23、诚然,沙爽的散文叙述很少呐喊,很少吁求,语义主题和情感重心所开创的艺术规格也并非平铺直叙。沙爽按照人性的惯常方式架设生命曲线,精神高蹈,灵魂演绎,言不散,意不散,形不散,神不散。这就是沙爽,这就是沙爽散文的个人化风格。
24、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25、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26、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7、此诗,一句就构成了一个意象,而这四句四个意象又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闲适而愉悦,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诗的意象与意境之异同由此可窥见一斑。
28、【常见的通感的诗句】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29、最经典的就是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于对偶的判断,一个在于句式一个在于情感。句式要相似,情感要相同。
30、⑤(唐)王昌龄:《诗格》,转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8~89页。
31、分析:在本诗中诗人描述了一番良辰美景,但是自己心中却有难以排解的痛苦,即使有良辰美景却依然解决不了诗人的哀情。
3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33、翻笑江鸥辈,窥鱼计已残。
34、同一作者的多首作品,如果在意象的组合上采用的方式就是一两种,其作品在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只能是单一而非丰富多彩的。因此,诗作者在写诗时要力求在多首作品中展现意象组合的多样化。事实证明,成功的诗人,其多首作品在意象组合上无不体现了这种多样化。臧克家、艾青、卞之琳、贺敬之等现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此,叶延滨、张学梦、杨牧、傅天琳、黄亚洲、张新泉、徐敬亚、王久辛、王小妮、王家新、王耀东、李松涛、北岛、昌耀、海子、食指、雷平阳、大解、周承强等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也都是如此。
35、“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李瑛在《谒托马斯•曼墓》)
3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37、1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8、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9、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40、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1、不晓光明咋弄丢,春天到了眼成秋。
4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43、(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八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三
44、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5、此律写了作者于酷暑夜读书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从诗书中纳凉的那种淡然心境。颈联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哲人思辩飞成瀑”以曲喻去表现哲人思辩的畅达,思辩本不会飞,然作者将无形的哲人思辩比作视觉可感的“瀑布”,所以自然唤出“飞”字。对句是典型的“以声类声”的通感手法,作者将骚客心声比作雷,故以“响”写之,从而表现了骚客强烈的心声。
46、听苏州孙家姐妹唱评弹,不觉已二十年矣,惘然有作
47、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8、《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通感夸张描述歌舞的诗句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49、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50、②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51、在描写式意象中,“意”与“象”融为一体,情感于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请看当代著名诗人严阵《山坞》一诗中的第二节:
5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53、【常见的通感的诗句】(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4、(软通感)在说软通感前,先说说啥叫通感。通感就是把听、视、嗅、味、触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个例子,我闻到红色,红色是视觉的察觉范围,而非嗅觉,把视觉和嗅觉沟通起来,这就是常见的通感。
55、(诗词学堂)诗词创作中的词语叠用艺术
56、作为意象构成要素之一的物象,一般说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可以是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象种类,大致可分为自然的与社会的两大类。
57、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58、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59、“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
60、这些感觉可以互换。虽然句中也有比喻词,好像也能找到本体和喻体。但是,不能把它看成比喻,只能当通感来看待。
6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2、人通于物,即以物写人
6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64、(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65、(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66、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女,70后,粤人居琼,校报副主编。好写作,爱诗词,尤喜古诗词鉴赏,获国内诗词赛一二等奖若干,著有各种评论五百余篇。
67、例如: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像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68、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69、1秋风落叶常塑造悲的气氛,烘托悲的情绪。
70、(诗词学堂)五律作法之炼句与字眼
71、10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72、(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3、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74、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75、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76、像是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
77、(云帆群友谈创作)第七辑·裴佩:我的学诗心得
78、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因为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考。如:
79、秋思无远近,敲句忘阴晴。
80、分析:在本诗中作者将动态的瀑布写做成一个静态的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生动形象。
81、不过设问和排比在诗中倒是不太常见,大家记得有这个手法就好。
82、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以通感的多处独特的运用,给人以奇丽的心灵感受,美哉!
8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84、读卡瓦菲斯不应局限于少数的美学体验。其诗歌是具备一定的品位的,他始终在客观的环境中,切换视角,然丝毫难以隐匿其内心之失落,其诗之可能性往往大于现实性,我们也无需过度揣测这首诗的写作动机。他这带有迷惑性(因为语言障碍,没能看懂原版)的“亲密的花园”不具备阅读的门槛,朴素的句子聚焦在诗篇中,无形中将我们带入享受中。“黑暗的花园”是其透露的另一种形式,这是卡瓦菲斯的手段——常规逻辑下抒情手段,或是病态的艺术观念?仍见其驾驭语言能力超强,堪称天衣无缝。卡瓦菲斯于此诗中不持立场,因为不持立场,就越发丰富,就越发有了可能性。但我们也要认识:有时它们也是虚幻的。
85、“自然是一座庙宇,那里活着的柱子
86、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87、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88、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89、最先明确从修辞角度“理解或认识”通感的,则是张弓先生。他的《中国修辞学》已录“移觉”:“将甲种感官的作用,移到乙感官上,使文词别呈一种美丽。如《庄子》:‘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史记》:‘此与以耳食无异。’《唐书》:‘道路目语。’《史记》:‘十九人相与目笑。’”(9)这里所列举的“目击”、“目语”、“目笑”和“耳食”等,都属于“移觉”辞格,即现在常说的“通感”辞格。张先生已经从修辞学角度来研究语言运用中感觉沟通或转移的写法,并认为移觉辞格能“使文词别呈一种美丽”,惜未详加阐述。
90、1落日一般用指暮年“落日心犹壮”(《江汉》杜甫)
91、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9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93、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钱先生在《管锥编》分析说,“歌”舞作而“台”为之“融融”,就是俗话所谓的“热闹”;歌“舞”罢而“殿”为之“凄凄”,就是俗话所谓的“冷静”。“‘热’与‘闹’,‘冷’与‘静’,异觉相济,心同厥理。”(26)同样地,陆机的诗句“哀响馥若兰”,司空图的诗句“戍鼓和潮暗”,这些音声之强弱与香味之浓淡、光线之明暗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其它诸如“热闹”、“冷静”、“红声”等等,都与心理感觉上的印象有关,所以,钱先生一再说,这些描写就是心理学上的“通感”(Synaesthesia)或“感觉挪移”,并借用了“通感”为之命名。
94、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95、大海胸中碧,残阳掌上丹。
96、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97、单篇作品意象组合多样
98、(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99、树挂一痕旧雪,叶藏几许新红。枯灯老酒对穷风,醉到她来入梦。
100、再如:几个红领巾在当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