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水调歌头》
4、与风雨终会过去有关的诗句: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7、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8、《定风波》
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10、苏轼的这份旷达与洒脱,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首诗词里,那这首词的魅力起码要少一半,毕竟之于中国,所有最好的艺术,最终都会与人格相合。苏轼此词亦然。通过这两件事,我们能看到一个真旷达的名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11、大凡读过这首词的人,没有不爱的吧?连同自注不到百字,何以千年以来魅力不衰?
12、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1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14、一念三稽首,报答迄未议。——出自陈造《病起四诗·四论报》
1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6、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经·小戎》
17、何妨吟啸且徐行。
18、一念万年去,春秋都不知。——出自释子淳《送止维那作丐》
19、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20、魅力不衰:艺术与人格的高度合一
2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2、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23、行云流水的文风,迭出的名句。苏轼在《文说》里曾自信地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真不是吹。全词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生字、僻字,从头到尾博学的苏轼竟然一个典故也没有用,连借代、倒装这类容易造成理解困难的惯常诗词手法,词人依然没有。从下雨写起,落雨而止,边写边感,一气流贯。不仅达到王国维不隔之说,也将词写得轻灵飘逸,音节谐婉。词人似不着点力,读者也读不费力。
24、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2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6、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7、汝今志于学,一念贵操守。——出自真德秀《志道生日为诗勉之》
28、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9、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0、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辛弃疾《鹊桥仙》
31、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
32、就是这样近乎白话的词,几乎通篇名句。每一句单独拈出,都有洗练的简美。而上、下两阕的煞拍,更是千古名箴。“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网络时代,多少人用作了个性签名。
33、——毛熙震《清平乐》
34、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35、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7、苏轼年少成名,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生中创作的诗词无数,其中,经典之作不胜枚举。可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天才在官场上却不尽如人意,如他自己所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诗人却非常豁达,不为现实所困。以下这首诗即表现了他的潇洒洒脱:
38、大凡读过这首词的人,没有不爱的,奉为千古绝唱。其原因如下:
39、一路回首,什么是晴?20岁高中进士,连欧阳修也大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是吗?24岁应中制科考试,列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是吗?为一方太守,任职杭州、密州、徐州,治称一方,是吗?什么是风雨?屡屡外放,远离朝廷,志不得大展,是吗?困于群小,致有百日牢狱之灾,是吗?
40、千钟已弗暨,一念还酸辛。——出自刘宰《寄同年朱景渊通判八首》
4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42、已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超然、淡定、洒脱的话里,凝聚了苏轼全部的人生态度和生命哲学,并将其定格在了以后的人生里。他不再“百念已灰冷(《送参寥师》)”,他是苏东坡了。
43、莫听穿林打叶声,
44、这首《定风波》词也是苏轼谪居时所作,但并无愤怨牢骚之气,却有舒畅的情调,又表现出深长的哲理。
45、山川心地内,一念即千重。——出自唐·张乔《送僧雅觉归东海》
46、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
4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千古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48、山头斜照却相迎。
49、安心毕竟空,一念无延促。——出自释印肃《金刚随机无尽颂·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50、以小见大的智慧。词人自注里说,词的缘起不过一场不期而遇的雨,何等平常小事。谁在意呢。不过有伞的撑伞,没伞的躲雨罢了。可是苏东坡眼里不一样,一场雨不仅关乎淋不淋湿,怎么躲的问题,还关乎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以什么样的心情抒写。一场再平常不过的自然之雨,词人广泛地联系到社会人生,并上升到一种信念、一种哲思的高度。这说明什么?说明生活处处藏玄机,人生到处是学问。不必要等到曹雪芹告诉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苏子已经由词讲得明白,哪怕再琐碎的日常,也可以发现、提炼,这取决于你的眼光、趣味与智慧。觉得生活无聊,可能只是你无聊。
5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2、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徐玑《秋行》
5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54、《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5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56、无与伦比的旷达与潇洒。这体现在“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自我陶醉,体现在“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坦然,体现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喜无惧,体现在“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容易满足,但更体现在词的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以议作结,议中带景,景中有情,情、景、议的融合无迹,极大地升华了全词境界,使得一首小令焕发出哲理的光芒。其中的双关语意,尤增韵味。
57、回首向来潇瑟处,
58、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59、艺术与人格的高度合一
60、——《渔歌子》
6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2、苏轼的这份旷达与洒脱,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首诗词里,那这首词的魅力起码要少一半,毕竟之于中国,所有最好的艺术,最终都会与人格相合。苏轼此词亦然。通过这两件事,我们能看到一个真旷达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