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渡荆门送别》一诗的写景,以楚国故地的山水、夜月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船过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昂扬的激情。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3、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送行舟。译诗:渡荆门送别李白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6、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7、所以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写作目的就是借景抒怀,抒发思乡之情。
8、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9、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10、“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11、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1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4、渡荆门送别
15、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6、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17、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18、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9、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继续漂送我的行舟。题解:唐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20、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2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2、“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23、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24、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开篇以渡远点题,继而描述沿途见闻和观感,最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25、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6、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