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会计准则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巨头将引发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认为正是这种计量模式使得次债产品的损失被不断夸大。通过对历史上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的研究,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能够引起会计准则变革的外生性变化和内生变化。
1. 外生性变化
1.1 技术性变迁
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的技术性变迁所引起的。危机暴露了旧有的会计准则在风险识别、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一系列准则项目进行了修订,推动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则的变革。
1.2 国际趋同化
金融危机也加速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过程。危机前后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需要国际统一的会计准则来保证信息的比较可靠性和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合作推动了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并致力于制定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
2. 内生变化
2.1 及时性方面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之大让人们没有预料到,这促使了会计准则在及时性方面的变革。在危机中,会计准则的及时性对于风险警示和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美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反思,临时允许一定条件下暂不遵循公允价值计量,但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尚未对此进行反思。
2.2 “反周期”理念
金融危机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反周期”理念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传统的会计准则倾向于反映企业的目前状况,但在金融危机中,这种准则无法适应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学界和会计学界开始探讨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反周期”理念,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
3. 金融危机对特定会计准则的影响
3.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诟病为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明确表示,公允价值会计并非是导致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金融危机的真正问题在于缺乏适当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公允价值计量只是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
3.2 资产负债表观
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应用导致资产负债表观发生了反思。原本资产负债表应该是一个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工具,但在金融危机中,资产负债表观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资产负债表观或公允价值法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长远发展目标,但在危机中,其作用受到了质疑。
全球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生性变化和内生性变化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变革和修订,以适应金融市场和经济的需求。特定会计准则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资产负债表观也受到了重点关注和探讨。这些变化和反思为未来的会计准则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