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之——姓名
时间:2024-11-25 19:04:15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随之而生的是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形态也被集中植入到一种文化符号——“姓名”里面。
中华民族历代受儒家思想影响,向来推崇仁义礼教,“礼仪”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秦汉到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名都为单字。如:刘邦、项羽、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诸葛亮、司马懿等等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单名贵,双名贱。
之所以名以单字为贵,与前文提到的“礼教”有直接关系。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行文作赋时要避“讳”,譬如文章中不能出现皇帝的名讳、字号、当朝国号,甚至先皇的名讳、谥号,以及皇后、太后的名号等等,起名字也是如此,避讳分为四大类——国讳、家讳、圣人之讳、宪讳四种。
这个宪讳很有意思,是指官员下属要避开与官员一样的名讳,如果碰巧一样了,那下属就要改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宪讳”故事,而双名因为有两个字,避讳难度是单名的两倍,所以单名就演化成了当时的一种文化符号。离谱的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世”字与李世民重叠,被更名为观音菩萨!
这种文化符号一直延续到东晋时期,当时因为少数民族入关,他们虽然改了汉姓,但名字仍然保留两字或多字,加之东晋时期的官员觉得单名无法表达更多的含义,所以双名成为了新的文化符号,如陶渊明等。
而名字作为文化符号的缩影,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文化背景与阶层背景。平民阶层出身的名人,名字往往偏朴素。如近代史中太平天国揭竿起义的的农民起义领袖阶层的洪秀全、石达开、陈秀成等。
新中国成立前后,经过了清末与民国的战火洗礼,文化凋敝,教育体系崩坏,取名更加朴实无华,战乱时期民不聊生,活下去都很艰难,渴望生存与安定的年代,“平安”、“富贵”、“大壮”等等新的文化符号被植入到百姓的姓名。
建国初期,因文革、计划经济等国策的实施,随之国民新思潮的涌现,又一种文化符号被植入到名字中,譬如类似我们耳熟能详的“赵文革”“令计划”“王建国”等等。
各个时代的名讳都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与阶层背景的象征性符号,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像“建国”、“爱国”、“淑珍”、“秀琴”这样的名讳。文明空前繁盛,国学文化也再度被极力推崇,故而新的文化符号诞生了——“诗涵”、“可欣”、“子墨”等等名讳出现在小学、幼儿园的花名册里。
百姓万名,是文明的缩影,也是文化符号。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