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王安石
2、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5、第⼆联,进⼀步表现⾬的「好」。⾬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只会损物⽽不会「润物」,⾃然不会使⼈「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联的「知时节」,还不⾜以完全表现⾬的「好」。等到第⼆联写出了典型的春⾬伴随着和风的细⾬,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6、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7、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8、宋代:苏轼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0、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下上⼀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的花,最能代表春⾊的花,也就带⾬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树,⼀⽚「红湿」,⼀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的⽲苗呢?⼭上的树林呢?⼀切的⼀切呢?
11、浦起龙说:「写⾬切夜易,切春难。」这⾸《春夜喜⾬》诗,不仅切夜、切春,⽽且写出了典型春⾬的、也就是「好⾬」的⾼尚品格,表现了诗⼈的、也是⼀切「好⼈」的⾼尚⼈格。
12、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13、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14、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15、《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16、宋代:范仲淹
17、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8、这是描绘春夜⾬景,表现喜悦⼼情的名作。
19、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21、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22、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2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6、夏日绝句
27、宋代:张俞
28、贺知章的代表作是《咏柳》和《回乡偶书》。
29、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0、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31、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32、《春夜喜⾬》
33、《春夜喜⾬》作品评述
34、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35、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36、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37、《悯农》作者: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四句,每句五个字。
38、诗⼈盼望这样的「好⾬」,喜爱这样的「好⾬」。所以题⽬中的那个「喜」字在诗⾥虽然没有露⾯,但「『喜』意都从罅缝⾥迸透」(浦起龙《读杜⼼解》)。诗⼈正在盼望春⾬「润物」的时候,⾬下起来了,于是⼀上来就满⼼欢喜地叫「好」。第⼆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倾⽿细听,听出那⾬在春夜⾥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知,⾃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润物细⽆声」,听不真切,⽣怕它停⽌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意正浓,就情不⾃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满城的美景。其⽆限喜悦的⼼情!
39、江上渔者
40、⼀开头就⽤⼀个「好」字赞美「⾬」。在⽣活⾥,「好」常常被⽤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如今⽤「好」赞美⾬,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的联想。接下去,就把⾬拟⼈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长的季节,正需要下⾬,⾬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41、春夜喜雨不是贺知章的诗,是杜甫所写的五言绝句!
42、「随风潜⼊夜,润物细⽆声。」这仍然⽤的是拟⼈化⼿法。「潜⼊夜」和「细⽆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是伴随和风⽽来的细⾬,⽽且表明那⾬有意「润物」,⽆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天来,就会造⼀点声势,让⼈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个不妨碍⼈们⼯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们酣睡的夜晚⽆声地、细细地下。
43、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44、宋代:李清照
45、⾬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会⼉,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抓住这⼀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路⽐⽥野容易看得见,江⾯也⽐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江船⽕独明。」只有船上的灯⽕是明的。此外,连江⾯也看不见,⼩路也辨不清,天空⾥全是⿊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样⿊。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46、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47、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