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2、塞上听吹笛:表达了诗人对家长的的思念之情和渴望和平的情感。
3、【唐】高适
4、这首诗没有表现一般边塞诗的征战杀伐戍边豪情,少见地描写边塞难得的和平时光,祥和氛围。塞北胡地的积雪消融了,傍晚战士们放马归来。月光明亮,照在高高的戍楼,悠扬的羌笛声响起,《梅花落》的乐曲飘荡在营地戍楼间。想问问梅花飘落到哪里,恐怕是一夜被风吹满天山。
5、作者:高适
6、出自:塞上听吹笛
7、塞上听吹笛
8、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赏析】此诗字句各种本子互有出入。有的本子题为《和王七度玉门关上吹笛》,诗为:“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从诗题与诗意看,似为和王之涣《凉州词》而作。王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表述手法上二诗相似,都是将羌笛调名拆开,利用调名各字的本来含意,曲折委婉地表述战士的别离之情与征战之苦。自然王诗更为深挚沉重,更富表现力。但高诗也有自己的特点。前二句先写“牧马还”,后写闻此笛声,呼应紧密。后二句将《梅花落》说成是风吹落梅四处飘散,颇具深趣。
9、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
10、本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11、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12、朝代:唐
13、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的情感。
14、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15、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
16、《塞上听吹笛》
17、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赏析意思是: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
18、诗人采用双关手法,把乐曲《梅花落》暗关联实际的梅花。胡地是没有梅花的,诗人借此表达了思乡之情。
19、诗人高适夜晚和王之涣在玉门关(即在今甘肃敦煌西)听吹笛的情景。
20、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21、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22、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3、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24、应该是《塞上听吹笛》吧。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七绝,原诗为: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5、全诗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2、赏析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3、作品简介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