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精选 > 谏逐客书长句赏析优选25句

谏逐客书长句赏析优选25句

时间:2024-11-20 08:06:16

1、原句出自先秦李斯的《谏逐客书》“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意思是攻取上千里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2、作者认为,如今秦国抛弃了自己国家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等国家的靡靡悦耳之音,不要弹奏秦筝而要演奏《昭虞》,原因还不是这些音乐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吗?为什么在器具、音乐等方面可以使用别的国家的,在人才方面却不能呢?通过这个论据,证明了秦国“逐客”是荒唐的做法。

3、此语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若:像。是:近指代词,这。何:为什么。快意:快乐满意。当前:眼前。适观: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

4、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讎,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5、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6、《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7、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8、本文在说明事实时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为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比如列举从穆公到昭王任用客卿,终于使秦国富兵强的事实后,只用了三言两语从反面设想不用客卿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文中详细列举秦王从异国他乡的珍宝声色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感的事实,然后以简要的语言说明秦本地音乐的单调原始不好玩。这样对比设想,话语虽不多,却能使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摆在眼前,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的错误。

9、“举”在此文中表示“占领、攻取”的意思。

10、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

1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来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12、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

13、第二段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14、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鼉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後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闲、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甕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5、《谏逐客书《第四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16、原句“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像这样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其它国家的音乐可以在当前快乐满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17、《谏逐客书》的语言也极富文采,文中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词语极其丰富。比如写秦惠王用张仪之计开疆拓土,作者连用“拔”、“平”、“收”、“取”、“包”、“制”、“据”、“割”等动词,使句子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让人读来颇有韵致,也表现出秦军虎狼之师的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18、第一段叙述了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

19、特殊句式为定语后置。定语“千里”置于中心词“地”之后。

20、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21、《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22、谏逐客书第四段的段意,是李斯劝谏秦王要海纳百川,容纳天下人才,要有泰山的宽广胸怀。只有这样秦国才会更加强大,而把各国人才都撵走,只重用秦国老氏族的人才,这样只能让秦国失去更多的人才,最终只能坐进观天,失去争斗天下的机会。

23、李斯的《谏逐客书》以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说驱逐客卿的错误,从历代客卿为秦国富强建立的功勋,到秦王眼前来自诸侯各国的声色玩好,事实俱在,不由人不信。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然后以不多的篇幅说理,归纳逐客对于敌我双方不同的利害关系。全篇几乎不谈客卿的利益,只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打算,很有说服力,所以秦王看后,幡然醒悟,立即收回了逐客令。

24、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齎盗粮」者也。

25、是定语后置句式。“举千里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