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精选 > 虚心纳谏的名言警句-集锦29句

虚心纳谏的名言警句-集锦29句

时间:2024-11-15 15:27:07

虚心纳谏的名言警句

1、第3段,进谏的结果。

2、⾂闻:求⽊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望流之远,根不固⽽求⽊之长,德不厚⽽思国之治,⾂虽下愚,知其不可,⽽况于明哲乎?⼈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将崇极天之峻,永保⽆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茂,塞源⽽欲流长也。(望国⼀作:思国)凡昔元⾸,承天景命,莫不殷忧⽽道著,功成⽽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有余,今守之⽽不⾜,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体,傲物则⾻⾁为⾏路。

3、古代指皇上虚心采纳臣子们的意见或者建议。谏:意见或者建议

4、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5、B,这题我们老师讲过类似的,唐太宗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存百姓什么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6、谏太宗⼗思疏-唐代·魏征

7、从谏如流【拼音】:cóngjiànrúliú【解释】: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出处】: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自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

8、第2段,进谏的内容。

9、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10、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11、以前,鸟们总能看见天上一只翱翔的雄鹰。他目光如炬,身上披着“隐形”战衣,亮出尖锐的利爪,浑身散发着霸王之气,英姿飒爽。而现在,鹰王自从迷上了儒家思想,拜孔子为先师,整天拿着《论语》,口中满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鸟们觉得鹰王越来越和蔼可亲了,都要和他交往。听到鹰王的演说,鸟们知道鹰王要“三省吾身”,便纷纷向他提出建议。黄鹂说:“你的嘴又长又硬,声音沙哑,应该把它磨得柔软些,娇小些,没事练练嗓子,这样才更招人喜欢。”孔雀说:“你的毛发是灰色的,色调过于阴暗,应把羽毛染成像我这样的五彩缤纷,才更漂亮。”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你的目光太冷酷,应该温柔些;你的爪子太锋利,很容易伤人,把爪子剪短点吧,最好像我一样涂点指甲油。看,这多么的闪亮动人……”鹰王虚心纳谏,听到臣民们提出自己这么多的缺点,心里十分高兴,于是他先让黄鹂修剪自己的嘴巴,教自己声乐,又让孔雀给他染上五彩的羽毛,把脚趾修剪得纤细,又染上了鲜亮的指甲油……当鹰再度出现在鸟们的面前时,大家都目瞪口呆,张大嘴巴。只见鹰王没有了霸气,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优柔、尊贵的气息。他用纤细夺目的脚趾抚摸着漂亮的羽毛,用娇嫩的声音吟诵道:“吾日三省吾身……”从此,大地上少了一只勇猛的雄鹰,多了一只优柔腐朽的鹰王。谁之过?盲目的“三省吾身……”

12、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出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1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其名字意为“济世安民”。李世民是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并为后来全盛的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14、《金缕衣》就是其中一首劝谏君王听取好好的建议的诗词,内容如下:

15、吾日三省九(二)班张文轩“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鹰作为动物界儒家思想的先驱,向鸟们传授着心得。

1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7、内容分析

18、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19、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皇帝要虚心纳谏的诗词。

20、邹忌修八尺有余②,而形貌昳丽③。朝服④衣冠,窥镜⑤,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曰,徐公来,熟⑥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⑦者,私我⑧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1、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22、我认为劝谏君王听取好的建议的诗词有:

23、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4、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5、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6、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27、第1段,进谏的缘起。

28、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29、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⑨,百二十城。宫妇左右⑩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11)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