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精选 > 再论文字下乡的主要内容【48句精选】

再论文字下乡的主要内容【48句精选】

时间:2024-09-08 22:36:13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每段概括如下:

3、家族: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

4、由于彼此熟悉,有时即使不通过语言,也能很好的传情达意。于是有了“眉目传情”、“闻步识人”的说法。在这样的场景下,就更不需要依托文字作为桥梁了。因此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5、主要讲中国乡村的家庭组成,作者认为中国的家庭已经变成了一种家族,因为家族是单系亲属原则的,中国的家庭也是仅仅在父系方向发展。而这个家庭的可伸缩性是很强的,因为它承载了政治经济等责任,如果责任小,仅仅一对夫妇便可以负责,如果责任很大,那么兄弟叔伯都可以被包含进来。

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7、而乡土社会如前所述,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

8、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而乡土社会如前所述,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甚至有时候连语言都不能很好的传情达意而有“眉目传情”、“闻步识人”,那就更不需要文字作为桥梁了。因此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9、文字下乡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旨在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将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农村和偏远地区,让乡村居民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10、家庭是暂时性的。

11、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

12、我们的家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

13、辨清概念的意义。

14、由于家庭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但受限制,需要多人合作的事务就由其他社群来经营。

15、这一章内容的构成前提是作者认为中国所有的人际关系格局都是由私人关系构成的,道德也是这样,道德仅仅应用在自己的“同心圆”,不在自己的关系范围内的人是没有被纳入道德体系的。

16、乡土本色:以农为生的人,时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讲解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其信用并不是并不是依靠契约。

17、内容概述:乡下人在城市人眼中是“愚”的,直接原因是乡下人多文盲。因此要推行文字下乡。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自身来说真的必要吗?这就要讨论文字的作用了。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文字更是。语义经过多次象征体系的

18、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19、《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20、辨清两类社群的概念。

21、维系着的私人道德:介绍了不同的社会格局构成不同的道德体系。

22、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

23、通过文字下乡,可以加深城乡文化交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同时也能够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地区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文字下乡是一项有益的文化活动,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24、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

25、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26、提出新概念一一小家族。

27、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28、家必须是绵续的,就变成了族,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29、内容概述:

30、第二章论文字下乡

31、乡下人在城市人眼中是“愚”的,直接原因是乡下人多文盲。因此要推行文字下乡。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自身来说真的必要吗?这就要讨论文字的作用了。

32、《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

33、西洋家庭主要是生育儿女,其他经营的事务很少;在中国,由于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需要沿父系方向按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34、男女有别: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35、文字下乡: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中没有文字的需要。

36、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在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37、中国的传统道德孝悌忠信都是针对于自己的差距格局内的人的,像孔子经常强调的“仁”似乎是一种囊括一切美好品质和针对一切人的道德,但是作者认为孔子也不知道“仁”是什么,只能将它概括为一切私人道德的总和。

38、《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

39、由此,既对当时城里人、乡村工作者视乡下人为“愚”的认识进行了反驳,还就当时的“文字下乡”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必须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40、《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41、第3章:

42、《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从空间的阻隔这个角度看,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43、在西方家庭的主轴或者说家庭的核心是夫妇,但是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纵向的,是父子,是婆媳。由于这种核心的构成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夫妇之间感情一般比较淡漠,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处在同性同年龄集团中。同时这也造成了中国人不喜欢将感情流于表面的性格。

44、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文字更是。语义经过多次象征体系的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

45、内容概述:文字的发生是因为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上一章着眼于空间维度,即阐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本章着眼于时间格局。时间格局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时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46、在这里作者还强调了一下“忠”,很多人觉得这个就像西方的忠诚,但其实“忠”通“衷”,是真诚的意思,对待别人要真诚。而经常强调的忠君爱国,其实是一种“义”,是君主和自己的个人交情。

47、《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48、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学习能力。他可以学会不受生理反应的控制。所谓学习,就是在人出生后,建立一种行为模式,改变本能方式的过程。学习的方法是“学习”。学习是指一次又一次地做事,使一个人习惯于一种新的做事方式。学习就是打破个人知识的现在和过去的鸿沟,现在和过去的桥梁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