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语言丰富多彩,每一个地方都有其方言和俗语。那么东北地区形容嘴大的俗语有嘴大吃四方等等。方言和俗语的产生,也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实战中总结出来的谚语,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即体现了语言的特点,又有深刻的含义,值得学习。
2、煽呼——言过其实
3、激歪——不耐烦的样子
4、脑袖子是在说衣服袖子。瞅着点!脑袖子败整汤里边去!哈拉子是比较多而且向下流的口水。哎哎!嘎哈呢,注意点,哈喇子都下来了。撒膜—四处张望。你看那小鸡崽子,多欢实,四处撒吗呢。你靠山山倒,靠河河干,看鸡鸡死,看狗狗翻。
5、皮儿片儿的——乱七八糟的。例:这家让你霍霍的!皮儿片儿的!
6、航大二怔——发呆,精力不集中。
7、包源儿——全部,全包了。
8、东北话指东北官话,分布在除辽东半岛以外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省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等),使用人口约1.2亿。东北官话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若干小片。
9、忽悠——吹牛,言过其实
10、扁的沟——一种两头尖尖。会跳身上和蝗虫形态差不多的昆虫。例:诶!你看,内撇有个扁的沟!成老大了!
11、得瑟——不稳重。
12、成天遥哪瞎跑,瞅你那脸,埋了巴汰的!
13、这个语气词是根据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和语气决定的。
14、滚犊子:意为滚蛋
15、嘎拉哈——牛羊等动物关节去筋肉后做成的玩具。
16、突鲁——泛指物品比较滑,没有把住。
17、梆硬——特别硬。例:这小鸡儿让你炖的!帮硬!没个吃。
18、不待劲:做事不是那回事儿晌午头子:中午乌了巴突:水不太开乔敲黑:形容比较黑磨叽:啰嗦咯几:心里别扭饥荒:外债这疙瘩:这块地方,瞅瞅你,得儿呵地,又整这么多,成天洋了二正五迷三道的,让你喝你就喝,虎啊!
19、东北话中有
20、东北官话很接近普通话,比如长春话和哈尔滨话(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区别:过多的儿化音、北京话特有的方言词等等;辽宁话有较大的的变音)。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其实往往是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的“东北话”,有较重的东北味道。
21、离远一瞅给大家的感觉你好像是飞虎队地
22、腰——称量物品的重量,腰称。
23、所以不能互换使用。例如:挺好哇。知道哇,看不见呐。看一眼呐。我吃饭nia。很轻鞥。吃完啦。这些语气词是根据最后一字韵母发音后,口腔舌头最方便发发出的音决定的。
24、麻爪了——形容事无法对付
25、这个字很奇妙,还有的意思,好久没乖你了,就是很久没跟你的意思,当然,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女的
26、嘎拉哈——动物骨头关节,小孩子玩的。例:老妹儿~玩噶拉哈去阿!
27、东北话乖(音),有打人的意思,比如乖他一顿。
28、铁子——也写作帖子,指情人。这是我的铁子,是说:这是我的情人。
29、“扒拉”是一个形容系,意思是拨动。形容吃相不好,向嘴里扒拉东西。扒拉算盘子。
30、身上螺丝刀板扳子电笔管钳子扎个塑料袋
31、激头白脸——发火,耍脾气的样子。
32、大仰巴饺子—四脚朝天。例:昨天下雪,没注意以下子卡个大仰巴饺子。麻爪儿—-形容不知所措,就像老鼠被夹子打了。例:炮仗绑家伙炸了,把那小嘎。
33、二椅子——不男不女。例:谁才刚说的李宇春是二椅子?哪嘎达刺挠啦?
34、海了——非常多、大。例:我家那撇这玩意可海了,我给整点来?你要不?
35、那哈(há)——那什么。
36、得意——喜欢,爱。我得意你,是说:我爱你。
37、打蔫儿了——败了,没精神了
38、东比形容嘴大的是嘴大吃八方,嘴小吃谷糠
39、赛脸——指儿童顽皮,不让那么做而偏那么做。讥讽大人也常用这个词。
40、尬哈(gà.há)——干什么
41、刺挠——身体某个部位发痒。
42、哈拉子——比较多而且向下流的口水。例:哎哎!嘎哈呢,注意点,哈喇子都下来了。
43、扯犊子——说些没用的。
44、抠搜——吝啬,小心眼
45、凑和——对付
46、滚犊子——口头语,意思是离我远点别来烦我。
47、拉(lǎ)忽——做事有始无终,不利索,好忘
48、“驮”有两个意思,要看用在什么语境上面。1:驼背,说某个人驼,就是指某人驼背或长的较矮。2、背着,或拉着某样东西,用手掌承着东西。与“托”类似。
49、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
50、将就——勉强用上
51、撒膜——四处张望。例:你看那小鸡崽子,多欢实,四处撒吗呢。
52、“中实”这个不算是什么词语,东北话中没听到过,字面理解的意思是中肯、实在,也可能是忠实,意思是十分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