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故事300字
1、数学家陈景润是个爱忘事的人。有一次,妻子和他一起去菜市场买菜,途中妻子有事先走了,他急急忙忙买完菜,竟忘记回家的路如何走。过了好长时间,妻子来菜市场找他,才把他带回家。真让人匪夷所思
2、陈景润从少年时代培育起来纯朴真挚的感情,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全程。
3、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4、但命运似乎总是格外地眷顾他,因此在他去世前所能回想起的尽皆圆满,没有太多的遗憾。
5、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6、他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村庄里,家离大城市有着十万八千里远。
7、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
8、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
9、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10、他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
11、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
12、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
13、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
14、抗日战争时期,陈景润在福建三明市三元区度过少年时期。在三元,陈景润认识了小玉、胖虎、喜子和约瑟夫等人。
15、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
16、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17、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18、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
19、陈景润是一位热心的志愿者,他在一个贫困的偏远地区做志愿者服务。那里的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常常饿着肚子上学。
20、少年聪慧,立誓摘夺数学桂冠
21、“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22、每个人来到社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不同的位置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
23、有一次,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不小心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24、信的大意是:我读了你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25、陈景润的小故事: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
26、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
27、别看现在沿海地带多么富裕,深圳也曾经是一个小渔村。但在改革开放前,这片地方大多以捕鱼营生,或者种点水稻果腹。
28、陈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哭过,最后以全校第一名考取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29、”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
30、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陈景润的故事300字
31、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32、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
33、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34、童年时代的陈景润,性格内向,不大说话。玩捉迷藏的时候,陈景润的方式有点特别,他往往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待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他了。内向到可以说是木讷了,可内向的孩子,往往内心都藏满善意与执着。
35、陈景润小时候成绩好,因此引起有钱人家孩子的嫉妒,就处处欺负他。
36、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
37、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思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38、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39、他每天都会跟孩子们聊天,让他们知道爱与关怀。
40、陈景润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数学书籍。一天中午放学后,学生们都拥挤着走出教室,回家吃饭。陈景润不紧不慢,走在最后。他从书包里拿出来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数学书,边走边看。
41、数学陈景润的小故事
42、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
43、陈景润每天都会去学校,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食物分发给这些孩子。
44、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
45、陈景润是我国非常优秀的数学家,曾经做出了哥德巴赫猜想。陈景瑞很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一边走一边看书结果撞到电线杆子上
46、他也会在学校里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帮助老师教学,帮助维护学校的设施。因他的热心服务,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更加热爱学习。
47、他沿着那条熟悉的道路下意识地往家走,由于只顾专心致志地看着书,脚底下慢慢偏离了方向,不知不觉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三米,两米,一米,眼看离小树越来越近,他却浑然不知。
48、关于陈景润的家境,历史一直众说纷纭。
49、起初陈景润并没有融入伙伴,但由于在一起经历了巧拆孔明锁、智走华容道、为抗日捐款、给同学补课等事件后,陈景润收获了友谊。
50、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
51、有一次,,他们对陈景润拳打脚踢,陈景润流着泪回家要退学,妈妈劝他,只怨爸妈没本事,家里穷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习,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52、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地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53、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服槛楼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54、陈景润就是中国数学的一根顶梁柱,少了颗螺丝钉会缓慢侵蚀整个机器,但少了这根顶梁柱,半边天都要立即塌了。
55、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56、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57、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
58、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
59、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60、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幸亏走得很慢,否则,他的额头上非撞出一个大包不可。陈景润推推眼镜,点着头连连说了好几声“对不起”。见对方没有动静,以为人家被撞疼了,生了气,连忙抬头仔细一看,原来是棵树。“哎,怎么会走到这里来,”他自言自语地说道。
陈景润的故事300字
61、中国数学界的怪才、奇才、鬼才,陈景润的一生充斥着喜与悲。
62、祖国陈景润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
63、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64、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65、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