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45句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45句

时间:2023-05-30 14:47:47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

1、弗洛伊德的弟子中除了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他继承较多之外,其他弟子都跟他不同。

2、共同体感觉

3、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把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这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够得到。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还乐此不疲的做着公益、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和贫穷,这也许就是一种共同体感觉。

4、这是处理人际关系非常核心的一个理论。首先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5、对整个人类共同体作出贡献。

6、接受自己的存在,不要与他人比较,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

7、生活风格与人格发展——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Adler)毕业于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后从事精神病学,因写过赞同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而被邀加入精神分析学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他对人格心理的看法与弗洛伊德大相径庭,不久便与弗洛伊德分离,于1911年自己创立了“个人心理学”,阿德勒的理论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8、私密领域vs.潜意识:弗洛伊德的理论重点在于潜意识,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是受到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的控制;而阿德勒则强调个体的私密领域,认为人们对自己的经历和目标有着私人的、自己独特的解读和构建。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0、课题分离:这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比如嫉妒、自卑、逃避等,都来源于比较。

11、目的论:这个理论和心理创伤有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创伤,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只是个借口,人现在的行为,是由现在的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个目的有可能是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

12、这时候需要“课题分离”,把一个问题分为“自己的问题”和“他人的问题”,你只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用管他人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自己做决定并承担相对应的后果。

1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14、其他:沙利文、弗洛姆、埃里克森等。

15、共同体感觉:我们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群体当中一个重要的一部分。

16、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但是,若被自卑所压倒,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人类还有追求优越与完美的倾向。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追求优越的最终目标。追求优越也是双重性的,适度追求,促进个人发展,对社会有益。过分追求,走极端,则产生优越情绪,自我中心、自负、忽视别人和社会习俗、缺乏社会兴趣。个体如何追求优越,取决于自己独特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例如,身体瘦弱的儿童可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增强体质,因而锻练身体、跑步、举重,这些愿望和行为便成为他生活风格的一部分。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17、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身患佝偻病而身材矮小,由于疾病和车祸还差一点死于非命。儿时的创伤经历和死亡的恐惧曾使他极度自卑,因此,他的人格理论始终围绕着克服自卑而进行。

18、按照阿德勒的理论,你要先改变你的目的,你要真想告白,你害不害羞你都会去告白。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勇气,改变现状的勇气,相信改变目的就可以改变人生。

19、其次是阿德勒。

20、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自卑感也不可怕,它是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遗传等先天因素、童年经历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你永远都有选择”是他的一个核心思想,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

21、总之,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阿德勒的理论更注重人在社会中发展和成长,弗洛伊德的理论则更注重人内在的欲望和矛盾,这表明了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研究方向。

22、阿德勒主张把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选择、感受负责,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一件事谁承担结果,谁决定,谁负责。

23、弗洛伊德的学生有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荣格。

24、自卑与“自卑情节”

25、幸福就是一种“共同体感觉”,你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你属于一个更大的群体,你为这个共同体作出贡献,不论这个贡献是大是小,你都会感到幸福。如果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可以感到快乐,但你不会觉得幸福。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就是为了人类这个共同体变得更好。

26、据说是同辈研究者关系,阿早期追随过弗研究,是精神分析学会的核心成员,也是好友。之后阿和弗决裂自创自由精神分析学会和自己的流派,私交也同时破裂。

27、弗洛伊德的弟子有3个。他们分别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后来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费登,维也纳的一个儿科医生,一生致力于发展自我心理学,而且是弗洛伊德的忠实拥趸;还有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28、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比较著名的两位学者,他们的学说有很多区别,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区别:

29、个体中心vs.社会中心: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是为了追求社会认同和归属感;而弗洛伊德则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是由个体内在的冲突和欲望所驱动的。

30、心理学和教育:阿德勒的理论更强调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能力,并在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则更加倾向于治疗和疾病,认为人们需要解决无意识冲突和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

31、他俩主要的分歧在于对于生命的原动力(他们叫libiduo)的认识有分歧。

32、佛洛依德认为是性欲,阿德勒认为是权力意志(受尼采和叔本华影响)因此,人生是不断超越自卑获得生命权力的过程。

33、比如,你想要辞职去做up主,你老婆不同意,我们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辞职——是你的课题;你老婆不同意——是她的课题。按照“课题分离”,你只需要解决自己的课题,也就是说你只需要去辞职然后去做你的up主,你老婆同不同意是她的课题,你不能干涉。反过来说你老婆也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辞职以后她是否还要跟你过。你辞职是你的决定,你老婆改嫁他人不跟你过是她的决定,你们无法互相干涉。你要辞职就要承担这个后果,你如果不想承担这个后果,那么你就不要辞职——这都是你的课题。

34、我们到底该如何存在?阿德勒心理学第三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追求别人的认可,而应该追求在一个共同体中作出重要贡献。

35、《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开篇就说阿德勒的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例如,你的朋友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间闭门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他因为是在父母的虐待下成长或在学校、职场受到欺辱而留下心理创伤,所以无法走出去。阿德勒的观点与之相反,你的朋友是先有“不出去”这个目的,才会制造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这听起来好像很奇怪。

36、阿德勒的三个核心理论分别是:

37、首先是曾经被认为是弗洛伊德衣钵传承的荣格。

38、人之所以喜欢介入别人的问题,都是为了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自己的控制欲,或者通过他人认可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你介入他人的问题根本不是为他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39、阿德勒希望每个人内心强大起来,不依赖其他人,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其他人对我们负责,我们也不能处处为其他人着想。你要有一颗变强大的心。

40、你觉得自己穷是因为你见过有很多比你有钱的人,你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是因为有长得更好看的,所以烦恼的根源来自于跟人比较。那么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呢?

41、很多人都觉得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观点相对立,认为阿德勒否认心理创伤。阿德勒不是否认心理创伤,而是希望人们不要因为纠结于过去而形成受害者心态放弃努力,不要陷入习得性无助。再举个例子,你觉得你不敢表白是因为你从小就是个害羞的人,而阿德勒的观点是你不去表白是因为你压根不想表白,和你害不害羞没有关系,你害羞的目的是让自己害怕失败找到借口,——也就是说你即使不害羞也不会去告白。

42、有阿德勒。

43、阿德勒心理学三大理论。

44、课题分离

4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弗赖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羊毛商,在弗洛伊德4岁时,全家迁居到了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一直住到1938年,由于受纳粹迫害而不得不避难伦敦为止。弗洛伊德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在弗洛伊德出生时,父亲已经41岁了,母亲才21岁。父亲与第一个妻子有过两个儿子,在弗洛伊德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同时也做了祖父;而母亲则正好与父亲前妻的次子同岁,这样的家庭结构,加上弗洛伊德又是他母亲所生的六个孩子中的长子,深得她的宠爱,这使得在弗洛伊德和他的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相当深厚的强有力的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同与母亲的关系恰好相反,母亲赞许他、溺爱他,允许他充当兄弟姐妹中王,但父亲则没有这样偏袒,有时对他显得冷漠和粗暴。比如,父亲会因为他的淘气而大发雷霆:“这孩子决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和母亲对他的评价形成很大的反差。有种种迹象表明,弗洛伊德早早地对父亲存有潜在的反逆心理。  对母亲的依恋、对父亲的逆反嫉恨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和思想。弗洛伊德对母亲的依附关系,还明显地表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上,明显地表现在他对男人、与长者、与同代人和弟子的关系上。弗洛伊德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抚、肯定、赞许和保护,他把这种需要转移到上述那些人身上。而弗洛伊德这种受其母亲的关系制约的以及与妻子、与其他人的关系无疑又进一步影响着他的生活、思想和事业。弗洛姆指出:“就弗洛伊德的工作而言,他对父亲的反抗态度影响到他个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人都认为弗洛伊德是一个反叛者,但他只是个反叛者,而不是个革命者。……他反对现存的权威,但是他自己想要成为权威(别人服从他)。他本来就不想消除自己对权威本身的依赖和尊敬。他的反抗性主要针对那些不承认他的权威们,对于他自己选择的权威,他友好相处,特别是当他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