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王阳明十六字心传

王阳明十六字心传

时间:2023-05-23 10:25:24

王阳明十六字心传

1、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三教合一型学派,应该说,宋元明清四朝的大多数儒家学派,大多数属于三教合一型。理学中的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学派。

3、儒道互补型学派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思想与道教思想互补,另一种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互补。儒家思想与道教互补的,主要有北宋濂溪学派和百源学派。

4、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

6、三,《诗经》。是孔子整理选编的,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一共选了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世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7、儒家十三经,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了儒家“五经”之说,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到了汉朝后期,又增加到“七经”。到了唐代,又演变成“九经”。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增加到“十一经”。到了南宋时期,“十三经”正式形成,成为法定的儒家经典,这十三部儒家文献正式登上“经”的地位,再没有增减过。它们分别是:

8、程朱理学

9、十一,《孝经》。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这部《孝经》就是专门论述孝道的一部经典。相传是孔子所作,但后人对此提出过很多质疑。

10、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11、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12、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3、《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14、语出《大学》

15、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16、十二,《孟子》。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一位儒家代表。《孟子》就是主要记载孟子思想、言行以及各种社交活动的一部经典,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共同编撰而成。

17、四,《周礼》。相传是周公所作。主要记载周王室以及战国时期各国王室制度的书,通过对各种职官所掌管事物的记载,阐述当时社会制度以及思想。

18、独尊儒术型的儒家学派,是指恪守先秦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的传统和基本精神的学派。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虽也有差别,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荀子大醇而小疵,也离孔子相去不远。但汉代以后,真正恪守儒家一派思想的,并不多见。

19、六,《礼记》。主要是阐释先秦时期的礼仪、典章制度,记载孔子与弟子的言论,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所编。

20、九,《谷梁传》。也称《春秋谷梁传》。相传是子夏的弟子谷梁俶根据子夏的口述,编著而成的一部著作,也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因为孔子的“微言大义”,实在是太过隐晦简约,一般人很难读懂,所以这部经和《左转》、《公羊传》都是用来帮助大家,读懂孔子所编撰的《春秋》。

21、二.道心惟微

22、“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heartof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23、二,《尚书》。是记载上古时期重大人物事件的一部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4、一.人心惟危

25、“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26、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该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27、七,《左传》。左丘明著作,原名是《左氏春秋》,是阐述《春秋》的一部经典,根据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所编撰,并增加了一些《春秋》没有记载的事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主要以陈述历史事实为主,既是历史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28、三纲八目:

29、一,《周易》。历来都被视为群经之首,是我国最神秘的一部经典。它本来是一部占卜用的书籍,后来儒家学者借助其卦爻的形式,又发挥了它的哲学思想,整理了一批解说,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周易》始终占据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于形成中国特色文化以及丰富思想内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0、八,《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相传是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著,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着重解释《春秋》中“微言大义”的部分,还原孔子的本意。

王阳明十六字心传

31、十三,《尔雅》。秦汉期间所作,作者不详。这是专门解释词义的一部著作,收集了相当丰富的汉语词汇,是词典的鼻祖,在我国语言史和词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们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32、十,《论语》。这部经典大家都很熟悉,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也是儒家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

33、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4、四教会通型的儒学有两种类型: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和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早在公元三四世纪,基督教就传入中国,而真正传教成功的,则是利玛窦,因此而被称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奠基人。

3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36、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37、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这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孔子心法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38、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39、应该是儒家十三经吧?

40、五,《仪礼》。相传是周公或者孔子所作,主要是记载先秦时期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礼仪之书,包括婚丧嫁娶、成年礼、饮酒礼、射箭、祭祖等等各种礼仪规范。

41、宋朝时,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儒学主流。朱熹作《伊洛渊源录》确立了北宋理学产生、发展、传衍的历史统绪,使之具有一个统一的学术流派的地位。

42、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43、儒家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