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名言摘抄
1、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
2、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3、(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二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时期。这时,哲学战线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新阶段。
4、中国哲学的背景
5、中国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而要达到这个“同一”,必须出世吗,或者甚至要否定“生”?
6、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7、什么是活哲学呢?能成为一种力量,领导人的行动的即是;反此,就是死哲学。
8、哲学之目的,既在确定一理想人生,以为吾人在宇宙间应取之模型及标准,则其对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以及人生一切问题,当然皆须有甚深研究。
9、禅宗讲不知之知,不修之修。不必在日常修行之外在去用功。若是为了修行而修行,就是在求一个好的果,那么就是没有结果的修行。中文的“禅”,英文翻译为“沉思”或“冥想”。禅宗是释迦牟尼所传的见诸佛经教义以外的“教外别传”。
10、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11、(3)、中国的哲学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但是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并不是取消这些反命题。中国的哲学认为圣人既是出世又是入世的。中国圣人的人格是所谓的“内圣外王”,内圣是指他修养的成就来说的,外王是从他在社会上的功用来说的。
12、(9)、先秦时期的争鸣,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成熟。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13、(2)、禅宗:潜默的哲学
14、(2)、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15、(5)、另一方面“黎明即将到来”,这个理论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依据,“不为已甚”、“勿太过”成为了儒家道家共同的语言。
16、儒家所讲的命,乃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变,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
17、哲学的“入世”与“出世”
18、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19、(3)、做事为义不为利的境界,他们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这种人生境界即为道德境界。
20、冯友兰(1895-1990)的《中国哲学简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用通俗、易读的语言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其流派的主要人物和思想进行了介绍,是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书。
2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有代表性的儒、道、法三家
22、A、大陆国家的人们,生活方式容易倾向于顺乎自然,他们爱慕自然,谴责人为,不喜欢变革。
23、“理”的实现,要有物质基础。
24、(4)、超越世俗,自同与大全的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
25、(3)、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26、A、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向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以前我们都把“耕种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中国古代哲学家也都强调农业是立国之本,商业则被看作立国之末端,所以咱们国家以前一般是重农轻商。
27、中国哲学家只是把所见的告诉我们,把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文哲学的出发点,并不区分主观与客观,因而文约义丰,富于暗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知识论和逻辑体系并没有发展起来。
28、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
29、(1)、佛学在最初的传播过程中被认为与道家很像,而且也是借助道家的术语来进行解释、阐发的。道家与佛教有很多相似的东西,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同。
30、C、这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中西两种哲学看待事物的差别,中国哲学是感性的,平实的,叙事性质的,而西方的哲学是理性的,需要寻找到最简明,最精确的概念,而不管那个概念是多么抽象。
中国哲学简史名言摘抄
31、B、海洋国家的人们,情况则迥然不同。他们有根多的机会见到语言、风俗都不同的人们。他们习惯于变化,对新奇事物并不惧怕。
32、《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整理而成的,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原来没有中文版,后来他的学生涂又光译成中文,之后又有赵复三等学者翻译。
33、(3)、家族制度
34、(2)“入世的哲学”
35、佛学与禅宗
36、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冯友兰
37、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38、《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六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
39、(1)、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社会风俗习惯而生活。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所做的并没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的自然境界。
40、境界说的意义
41、“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42、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
43、这六家都是中国历史中“百家”里的代表,除了这六个中国本土学派,该书还讲了一些其它的,比如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还有西方哲学等内容。
44、禅宗由达摩东传,慧能为六祖。第一义不可说。最好的修禅是尽力做眼前当做的事,而无所用心。顿悟:是一种类似跳过悬崖的内心经验。人只有经过这样的内心经验,才可以成佛。
45、哲学并非是单纯的智力游戏,而是要“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行动着”。这正好说明了“内圣外王”这一“合命题”。
46、在这四种人生境界中,前两种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种境界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的心灵所创造的。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人生境界。
47、(1)、“出世的哲学”
48、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各种行动带来了人生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的总体构成了他所说的“人生境界”。它们从低到高的层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9、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这种“无用之用”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为理想的人,而不是成为不得已而羁绊于某种职业的人。
50、(6)、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51、“理”的实现,要有物质基础。各种类型的社会都是实现社会结构的各种“理”,实现每个“理”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就是一定类型的社会的经济基础。
52、B、海洋国家靠贸易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商人要和账目的抽象数字打交道,所以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学思维,因此他们使用的语言非常明晰。
53、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但是又是中国的,并且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的较好。
55、B、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与中国社会制度形成对照。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有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
56、冯友兰,当代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等。
57、(3)、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58、《冯友兰作品精选: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作品精选”之一,该丛书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为底本,收录了冯友兰先生大部分重要论著
59、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了。
60、3、公元三、四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新道家”,史称玄学。----《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名言摘抄
61、(8)、此外,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62、通过境界学说的阐述,冯先生指明了中国儒家哲学主要倡导和期望的是升华人心灵的境界,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理想。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
63、将诸如“出世与入世、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这一类的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是中国哲学的主要任务,而如何将之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64、冯友兰的十句名言:
65、中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境界——超道德价值(高于道德,高于现世)。
66、哲学简史最经典译本是冯友兰版
67、中国人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
68、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
69、中国人的观念主要反映农民的思想,表达方式有哲学、文学、艺术的形式。农民的眼界制约中国哲学的内容,中国哲学的方法是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做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中国哲学的语言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明晰。它并不明晰,因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举例来说理,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与地。
70、(2)、经济环境
71、人之所以有这些痛苦,就在于无明,对事物的本性一无所知。由于对生的贪恋,每个人都陷于永恒的生死轮回之中,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觉悟,只有做到不贪生,也就能够避免贪生的业,从而能够从生死轮回中实现涅槃,涅槃的状态就是人与宇宙的同一。
72、“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73、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74、中道宗的二谛义。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较低的俗谛和较高的真谛,较低一层的真谛是较高一层的俗谛。达到最高的时候就是知无。只有做到与无同一,这种状态就是涅槃。
75、(7)、如果说,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不纯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的境界,那么道家的努力则是一种删繁就简、去蔽澄明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境界。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76、“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来的。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就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天下。《大学》开篇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最好解说。
77、0、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78、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六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
79、A、中国的家族制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但是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亲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儿子的权威。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想化。
80、一个完全的人生观,必须有一个完全的宇宙观以为根据。
81、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
82、1、人在学问途上要知足,学历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的时候就要读书——立学于勤,方有所成。
83、在最高的层次只有什么都不说,也就是静默的状态。
84、中国的圣人应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自身修养与社会功用。这一点类似柏拉图所说“哲学家——王”,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85、(4)、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86、(4)、儒道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领域,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即“反者道之动”。
87、(1)、地理环境
88、哲学与科学之区别,即在科学之目的在求真,而哲学之目的在求好。
89、D、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了孔、孟、老、庄、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大思想家。令人欣喜的是,科学的发展已经战胜了地理的限制,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封闭的“四海之内”。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发生了变化,已经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所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除一部分具有持久的价值以外,很多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中国哲学史必会抛弃许多过去的意识形态,形成自己新的哲学思想。
90、(2)、《中国哲学简史》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中国哲学简史名言摘抄
91、另外,虽然表面上看主要是六家,但实际上远远不止,因为各家的内部还有很多“门派”。
92、2、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哲学简史》
93、人在学问途上要知足,学历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的时候就要读书——立学于勤,方有所成。——冯友兰
94、中国哲学的背景来自于中国是个大陆国家,有别于希腊这种依靠商业的海洋国家。
95、由假定观念出发的哲学家,喜欢明确的东西;而由直觉概念出发的哲学家,则需要重视不明确的东西。
96、4、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