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主张的归纳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2、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3、一、保民而王
4、孟子向来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兼并战争。
5、历史上以“思孟学派”称其与子思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唐韩愈首提道统,以孟子接孔子,程朱予以进一步肯定,成为孔子至宋明理学间唯一正统传孔子之道者,故有“亚圣”之尊。
6、孟子对百姓的同情和重视是真诚的。
7、不过,与同时代的许多投身于实际政治的思想家不同,孟子从不央求君主接受他的主张。而是怀着他特有的
8、孟子主张性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他认为只有君子才有“仁”“义”“礼”“智”,而且这不是后天形成的,是本性所固有的。孟子指出,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建立了哲学与伦理学、认识论与道德修养相统一的学说。
9、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10、“与民同乐”是忠恕之道的扩展和延伸,讲的是国君与百姓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同情,并不是说让一国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样的快乐。
11、孟子主张“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成为了仁政学说,成为了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思想。
12、孟子作为儒家学说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很多学说、思想影响着后代。有很多政治主张对后世统治者也有很大的影响。
13、孟子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
14、二、与民同乐
15、孟子主张,“民本”“仁政”“王道”“性善论”。
16、民本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17、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18、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干旱水溢,则变置社稷。
19、法先王。孟子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成定局,周代奴隶制的旧秩序已经基本摧毁,各大国的国君都已称王,所以他不再提周天子了。他认为无论那一国的国王,只要接受他的主张,就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狗。共主”。他认为主张实行温和的改良,而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而是想保持旧框框,装进新内容,实行“托古改制”,为巩固新兴的封建政权提供理论基础。
20、孟子的“仁政”表现在关心人民的疾苦,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以维护封建秩序。
21、孟子的政治主张有三点: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和法先王。
22、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23、:以人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才是决定事情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提倡人的作用
24、三、民贵君轻
25、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善良的。
26、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三个:“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说、“性本善”说。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27、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以维护封建秩序。
28、孟子的影响,在儒家内部仅次于孔子,他以孔学嫡传自居,后人有“亚圣”的说法。不过,孔子并不主张建立任何学派,而到了孟子时代,为了与其他各家学说分庭抗礼,在政治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孟子倾尽全力,正式创建了儒家学派。
29、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富有民主性的命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
30、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孟子的思想主张的归纳
31、孟子的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
32、孟子极力倡导仁义治国的理想政治。他认为,只要一国之主能行仁义,就可称王于天下;而仁义之所以如此有力,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本心。通过仁义把人的善良之心找回,就会激发出人心深处的无尽力量。为了让君主接受他的仁义学说和性善论,孟子带领由众多弟子组成的庞大队伍,在各国间奔波了几十年。
33、为了贯彻他的批评精神,孟子甚至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这使得在后世向某些专制王朝中,孟子其人及其思想不太受朝廷欢迎。不过,他的知识分子的矜持性格,却成为后世文人的榜样,而他的偏重内省的思想方法,又成为宋明理学尊崇的对象。
34、仁政学说是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35、:提倡“仁政”,
36、仁政说。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推行“仁政”。他认为要行“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使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宅边种着桑树,家中养着猪、狗、鸡等家畜,吃得饱穿的暖,59岁以上的有丝织品穿,70岁以上的有肉吃,遇到灾祸,可以避免死亡。他提倡的这种恒产,实际上是要巩固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孟子的仁政说发展了孔子的富民思想。
37、孟子的主要思想有“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38、知识分子的矜持,要求君主上门来请求他替他们治国称王。怀着这样的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孟子毫不留情的批评各国政治中的腐败无礼之处,成为了名噪一时的自由投枪手。
39、: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强调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把人民至于中心地位
40、但他的思想,有些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当时地主阶级已经崛起,而他的主张大多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很难被采纳。但他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41、提出了“性善论”为中心的思想,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
42、孟子有一句话,我印象最为深刻,为君王积累财富的人,谓之国贼。
43、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44、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在三个方面:
45、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孟子的政治主张。
46、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后经弟子们编缉,把孟子一生的言行集中在一本书中,后世称之为《孟子》。
47、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于养生气功,“善养吾浩然之气“。月牙山人(朱金城)【孟柯正气歌】:浩然正气道义中,至大至刚直养通;充塞宇宙外无大,其内无小太素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