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写水浒传的经历
1、(还有学者认为,《水浒》最后写定时间为明嘉靖年间,出于无名作者之手。
2、据《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宋史》等文献记载,宋江三十六人于北宋宣和年间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苏北一带,后为张叔夜逼降,改编成官军,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役。
3、众所周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但是电视剧《水浒传》原著的一栏上,写下的却是施耐庵、罗贯中两人,这不仅令许多人脑海浮现了问号。难道《水浒传》并不是施耐庵独立创作的吗?
4、《水浒》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5、无数作者参与了“水浒”故事的创作,施耐庵、罗贯中是其写定者。
6、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7、由于他们的参与,才使一部民间作品升格为不朽的文学巨著。
8、而宋江起义的故事是施耐庵糅合了南宋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和流传下来的《大宋宣和遗事》等故事,又加进了元末明初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义军战斗事迹,才初步成型了《水浒传》。
9、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水浒传》的作者是郭勋的可能性。郭勋为明初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六世孙,善书法,著有《水浒传》百回本。由于最早谈到《水浒传》的文献出现在嘉靖年间,距明初一百多年,与郭勋在世时间相符,在此之前并没有人提到过《水浒传》,而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人,因此部分学者更加肯定《水浒传》的作者应该不是施耐庵,或者施耐庵是作者之一,又由嘉靖年间的人修订。况且,《水浒传》中提及的地名许多都是在明朝建立百年期间更名,施耐庵身处元末,如何能知道明中期的地名呢?
10、小说既有历史根据,也有民间传说成分,写定者的创作之劳更是功不可没。
11、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花了二十多年,而与施耐奄合作写水浒只花了五年。其实罗贯中与施耐奄同为落榜秀才,又是一对难兄难弟。
12、三、作者施耐庵简介:
13、这个不好说。据说他在1355年前后离开张士诚时起就开始写水浒。一直到他1370年前后去世为止,基本完成了水浒传的创作,前后有15年?总之,水浒传成书出版,后来还是罗贯中整理编辑成书的。所以,一般水浒传的作者,都署名是施耐庵、罗贯中。
14、水浒》成书过程漫长,由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甚至明中叶),长达二三百年(或四百年)。
15、《水浒传》一书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传说为框架,吸收了大量农民战争、民族战争素材,三百年间经无数市井民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的传诵、创写,最终完成。
16、分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
17、《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也有的说叫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终年74岁。
18、个人认为《水浒传》可能最初版本由施耐庵所创作,因为《水浒传》中不少故事情节是脱胎于元末明初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反元义军的战斗故事,而施耐庵之前曾在张士诚账下出任过官职,所以他是最能感受到这些战斗事迹的人,所以原创作者就是施耐庵。
19、《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20、成书过程: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高俅等奸臣贪官对人民进行压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众复仇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 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 除了李逵、武松、鲁智深、阮小七等为数不多的人反对招安之外,以宋江为首的绝大多数人存在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们仇恨和反对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贪官污吏。 因此他们的造反尽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却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梁山起义的悲剧也正是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施耐庵如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本身这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从而生动地描写了梁山起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又转为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规律性。《水浒》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作品。 作品紧扣“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题旨,刻画梁山英雄。如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经济收入宽裕,妻子年轻美貌,家庭生活温馨。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安于现状、怯于反抗的性格。面对调戏他爱妻的高衙内,虽然怒气顿生,但碍于对方是自己顶头上司高太尉的义子,只好忍气吞声地收回了那高举的拳头。 之后,高俅指使陆谦设计骗他的爱妻,并诱骗他误入白虎节堂,他仍然忍气吞声。在充军途中他受尽折磨,在野猪林里险遭暗害,他依然甘受凌辱,幻想能回家与爱妻团聚。直到高俅指派陆谦等人,要在草料场将他烧死,才使他忍无可忍地杀了陆谦等人,雪夜上了梁山。 “《水浒》108个人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金圣叹语)。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典型。比如林冲、鲁智深和杨志三人,都是军官出身,是武艺高强的英雄,但他们的性格各异。林冲有如上述。鲁智深慷慨直爽,疾恶如仇,敢做敢为,这都集中表现在见义勇为和爱打抱不平上。 为了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犯了血案,无可奈何地藏身寺院,做了和尚;为了救林冲,受高俅迫害,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辗转上了梁山。杨志跟林冲、鲁智深的性格都不相同,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他的生活目的在于“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当他失陷花石纲,丢了官时,仍没有放弃向上爬的想法。他积极采取贿赂的手段,企图恢复原来的官职。当受到梁中书赏识和提拔时,感激涕零,要死心塌地在他的门下做军官。直到失陷生辰纲,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亡命江湖、逼上梁山。 刻画人物,往往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首先通过肖像描写,展示人物独具的性格特征,这是《水浒》刻画人物的特色。如第三回鲁达第一次出场时,通过史进的眼睛看见:他是个军官模样,“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只几笔就揭示出鲁达这个粗莽正直的英雄性格。对行者武松,写他“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下子就揭示出武松精明英武的性格特征。 《水浒》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通过一个个场面展开、一个个细节描写、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写武松打虎的情节就是如此。第一个场面,写他在景阳冈下酒店一连喝了十几碗酒。接着第二个场面,写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说:有大虫伤人和三碗不过冈。武松怀疑店家用心不良,决计过冈。第三个场面写他行数里,看见剥皮树干上写着有大虫伤人等两行字,武松将信将疑地仍继续上冈。第四个场面写他来到景阳冈上,看到山神庙前的印信榜文确信有虎。接着第五个场面才写他在冈上遇虎、打虎。 在打虎这个场面中,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过,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树上被折断,他就势按住老虎拳打脚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在写武松神勇的同时,扣人心弦地把情节推向高潮。 类似的事件写出不同的情节,这也是《水浒》的显著特色。如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以及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事件类似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显示出生活丰富多彩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水浒》的结构是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纵贯全篇,其间连缀着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主要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自身在结构上既纵横开合,各尽特色,又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水浒》的这种独具特色的结构,是民间艺人“说话”特色的具体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是《水浒》的语言,它在群众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保存了群众口语的优点,具有洗练、明快、生动、色彩浓烈、造型力强的特色。 小说取材 《水浒》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后世的《水浒》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 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水浒》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 书名由来 《水浒》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 二、全书是施耐庵一人所著。 三、此书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共同写的。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 另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21、《水浒传》写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22、这部《水浒传》只写到三山聚义梁山好汉排座次,后面接受招安征讨方腊等情节应该是后世所添加,可能是罗贯中所作,这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就是百回《水浒传》由施耐庵所作,《忠义水浒全传》也就是接受招安征方腊的部分是由罗贯中所作。这也是为什么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片头原著作者写了两个人施耐庵和罗贯中。
23、一、《水浒传》写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24、几百年来关于《水浒传》原著作者的争议一直没断过,一般流行的说法是作者为施耐庵,这在《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等书均可见。
25、但是很多学者对此认为《水浒传》的写作风格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写作风格不同,不像是同一人所写。
26、《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27、其实几百年来,关于《水浒传》作者的问题在学术界始终难以统一,一般流行的说法是作者为施耐庵,这在《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等书均可见。
28、“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1996年,一曲《好汉歌》传唱大江南北,与此同时,《水浒传》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佳作也再次风靡起来。在史学家眼中,《水浒传》无论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且不说它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有多么深刻,单就那形色各异、性格迥然的一百单八将,其形象之丰富,已经牢牢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中。
29、《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0、所以《水浒传》虽是由施耐庵所创作,但是他与罗贯中合作创作的可能性也有,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经典巨作不止是由他们二人所创作,这其中还经过了无数的热爱这部作品的文学创作者的心血,只是他们没有留下名号罢了。
施耐庵写水浒传的经历
31、)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与小说中的宋江义军差距很大,我认为《水浒》一书的素材不仅来自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还吸收了其他农民起义史料,其中包括南宋初年的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史料。
32、所以央视版采取了这方面流传的作者版本,但是其实不完全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所作,现代我们看到的《水浒传》版本内容都是流传自明嘉靖年间开始流传的,所以这个版本的内容当中肯定也融入了其他民间说书人或者文人作家所修改的版本,不排除上文提到的郭勋也参与其中创作。
33、施、罗的写定之功是不容低估的。
34、二、《水浒传》简介:
35、宋江起义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情况: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等说话篇目;南宋画家龚开撰有《宋江三十六人赞》;元初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载有“水浒”故事;元末明初人施耐庵、罗贯中将相对粗糙的原始传说及早期作品进行整合、再创作。
36、但是后世也有人认为作者是罗贯中,根据罗贯中所著《三遂平妖传》中有二十一篇赞词,这其中有十三篇一字未改的出现在了《水浒传》中,所以证明两书的作者大有可能为同一个人。
37、《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约1296――1370)人。曾在钱塘(今杭州)做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材料。《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名为《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