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传读书笔记
1、在黑格尔晚年,作为教授和校长,他并没有完全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是介入政治生活,卷入到多起学生的事件中。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精神上的出世者,他没有遵从笛卡尔的生存准则:“在世界上到处流浪,作为世间各种喜剧的观众,而不成为其中的演员”。事实是,黑格尔的名字,在普鲁士警察和司法机构的档案中经常出现,而且是和这些被镇压者联系在一起的!
2、虽然,拿破仑在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后也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并且最后被盟军击败,但是在雄狮死后,受到了全民的尊敬,这是为什么?因为他那不服输的气质鼓舞了大家!
3、拿破仑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位优秀的帝王。
4、走出图宾根神学院,黑格尔开始他们自身的内在的“革命”。黑格尔逃脱了成为牧师或神学教授的命运,却无法逃离专制的环境及其施与的雨滴。他在伯尔尼的一个贵族家庭中做家庭教师,“由于无法避免的必然性而自由地出卖了自己”。
5、他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些乱七八糟的书,他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闷,而是为准备自己理想的将来而读书,他下定决心要向世界表明他有些什么才能。因此,在选择书的类别上,他就以这种决心为引导。当时,他住在一个狭小而气闷的房间内,孤寂而闷热。在那里他经常是面如土色,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努力。
6、然而那些未来某种特定目的而建立的机构,依据其自身本性的原则,有时却发展成了相反的东西。图宾根神学院本来是公爵们培养为自己的领地服务的牧师,但已经染上了异端的倾向。在启蒙运动的浪潮下,教师们表面上坚持着独断论的神学,却也不是十分相信了,他们的妥协更是表明了这种怀疑。
7、仆人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在那些原本不想做仆人的人、或者出于某种生活意外而跌入此种境地的人,都是极大的侮辱。黑格尔先是在伯尔尼,随后到法兰克福,长达六年的服役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仆人具有奴性的观点,而且一直坚持着摆脱奴役的意志和希望。
8、黑格尔没有“重新构造”世界,他是赋予自我以能动的力量,以他非凡创造性的想象构建起思辨的大厦。黑格尔从这里出发,走向他的哲学道路,这种起点与其说是来自某种理论阐述,毋宁说是自发的,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
9、“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把书念完。”这是他父亲的回答。因此,他在那所学校受了整整5年的折磨。但是那里的每一种嘲弄、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一种决心,那就是一定要好好地做人,以实际行动让这些愚蠢的富人们看看,他确实要比他们优秀。
10、年,15岁的拿破仑以优异的成绩从布里埃纳军校毕业,到巴黎军校学习,2年后,他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提前完成了学业,到拉费尔炮兵团报到,成为皇家炮兵上尉,开始了他一生的军事生涯。
11、黑格尔的这一段经历,与《精神现象学》中阐述的“主奴辩证法”之间,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身处其中,往往造成分析上的模糊的歪曲,受害者们不去谴责他们的客观地位,而是去谴责主任的个人主观态度。对黑格尔而言,并不是要废除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而是要求雇主“承认”雇员也是“一个人”。最终,经过豪华的辩证发展(因为辩证法在幻象或空想中也可以达到完满,同在理性思想或客观现实中一样),他们作为同等的主体“相互承认”,这就是平等。
12、不同在于,本书提示了一个阅读和研究黑格尔的视角,即黑格尔在公开的文本中表述的思想,与他在生活中、在私下里、在非公开文本中的表达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的差异,仔细识别其中的差异,对于理解真正的黑格尔和黑格尔哲学,澄清种种加之于黑格尔本人及其理论的不实之词,至关重要。而这种差异的产生,根源于黑格尔所处的政治生活环境,使得他有一些观点无法发表,或者为了发表而不得不改变表达方式。
13、他的生命在两个世纪中各占一半,同他相近的,在诗歌上有荷尔德林(1770-1844),在音乐上有贝多芬(1770-1827),在政治上有拿破仑(1769-1827)。
14、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法国大革命造成的短暂动荡时期内,黑格尔一直生活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他仅仅要求的所谓“承认”,当然没有触及不同层级之间人们的差异。他公开表达的只是某种最低的自由观念,今天看起来过于胆小,但却是当时的最大限度了。这是理解黑格尔的公开著作必须了解的时代生活背景。
15、但是黑格尔的理想最终是失落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专制主义之下,即便到他死后,1848年爆发了革命,依旧以失败告终。黑格尔的政治思想远远超前于他所处的政治现实。
16、在10岁的时候拿破仑就离开了母亲温暖的环抱,离开小伙伴们欢乐的脸庞,去布里埃纳军校学习。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书满足了以后他在战场上、政治上所需的一切营养。
17、黑格尔意图阐发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体系。一半不由自主,一半刻意为之,对于这种概念杂技,他设定了最艰难的条件和最难以逾越的障碍,当然也是为自己设定的:从各种不可或缺却又实际上互不相让的前提出发,构建一个整体的解释体系。他凭借自己的敏锐、创造和执着,将其发挥到极致。更大程度上,是这个体系控制了黑格尔,而不是黑格尔控制着这个体系。
18、“结束之所以为结束,恰因其亦为开端。”全书从气氛凝重而又暗流涌动的葬礼开始,展开这位哲学家的一生。
19、总体说来,作者是要为黑格尔“正名”,这种态度颇类似于卢卡奇,以至于在一部传记作品中充满了论战的味道。两者采用的方法也有相近之处,就是从黑格尔所处的背景,即政治环境和生活经历出发,分析黑格尔思想的现实基础,正所谓知人论世。卢卡奇侧重于政治的与社会的环境分析,作为传记,本书自然还会关涉到其生活,特别是他的学习过程、工作经历和婚姻状况,具体地呈现黑格尔思想的现实生活基础。
20、以所有过去的哲学家为榜样,黑格尔仔细地倾听者时代的声音。他描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一个异化了的世界,一个原本就模糊的世界,我们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认清。因此,不仅只有表达方式模糊不清,他的哲学从本性而言就是隐晦不明的。但这并非是要取消它的价值,而是要赋予它另一种不同与作者所渴望的意义和用途。这就是黑格尔的体系,这一体系不能自己为自己辩护,要为其辩护,就必须要用虚假的论据和专断的概念、甚至是荒诞的概念构建。这一点上,黑格尔的体系与其他人的体系也没有什么区别,差别只在于平衡程度的大小上。他试图把起初看起来最不可调和的东西调和在一起,辩证的矛盾最终通向消解。但是辩证思想与黑格尔体系之间的矛盾却依然存在:辩证思想推崇运动、变化、发展、生命里尔黑格尔计划的体系,尽管他尽力使其保持“开放”,但实际上必然导致稳定、固定、维持、僵化。
21、这是作者对黑格尔哲学计划热情的颂歌和尖锐的评判。
22、读后小记
23、作者提示到,即使人们特别关注黑格尔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他在很多方面还是与其同时代人相近的,因此从他的相对平凡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其公开著作的形象。
24、是天才造成的这种奇异的改变呢,还是因为他不懈地艰苦劳作而终究得到了回报呢?他确实很聪明,他也确实肯下功夫。不过,还有一种比知识或艰苦努力更为重要和力量在驱使着他,这便是他想超过这些戏弄他的人的野心。
25、这位英雄是法兰西永远的骄傲!
26、年深秋,黑格尔因霍乱在柏林去世。
27、此后,他又打了很多战役,其中比较经典的战役有:马伦戈会战、特拉法尔加海战、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大战等。一次接一次的胜利让他的勇士斗志昂扬,拿破仑也凭借着卓越的战功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成为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
28、在这个信仰危机的时代,图宾根神学院从反面激励着黑格尔和他的小伙伴(荷尔德林、谢林),抛弃了全部独断轮,他们的目标是发现世界假象下隐藏的真理,并把它讲出来。但是,他们用以反对独断论的却是最独断的批判,他们谴责这个无可救药的时代,谴责图宾根神学院,谴责德意志民族,把善恶真假完全对立起来。他们从观念论出发,将宗教和城邦看作思想事务,陷入了判断的独断论之中。这一点只有在认识到虚伪和谎言只不过是表面征兆,还有更深层次的恶,因而更深入地研究社会现实,才有可能得到克服。
29、今天,我阅读完的《拿破仑传》,让我们在书中回到过去,重现拿破仑大帝的那段传奇的历史!
30、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只是在自己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而又傲慢的人作为桥梁,使自己达到权力、财富、名誉的巅峰。
拿破仑传读书笔记
31、显然,黑格尔没有也不可能在自己的公开著作中完全表达自己,而在各种内容之间存在的不兼容同样表明了这一点。他的著作中有一种无法理解的晦涩性,歌德说,“他的精神如此杰出,但他却很难去表述自己”。但在他的口头讲座中却呈现出另一种清晰细腻的风格。这两者之间的反差,仍然要从黑格尔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环境来考察。
32、他在16岁的时候,当上了少尉。但就在这一年,他遭受到了另外一个打击—他父亲去世了。这样,他不得不从他那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帮助他的母亲。
33、黑格尔于1770年8月出身于斯图加特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
34、一切的情形都因此而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到他的周围来,想分得一点他得到的奖金;从前轻视他的人,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矮小、无能、死用功的人,现在变得尊重他了。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实拥戴者。
35、年,拿破仑的第一战:围攻土伦开战了。冲啊!冲啊!凭借着拿破仑卓越的指挥才能,他们顺利攻下土伦,拿破仑也因此一战成名。
36、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深刻影响了黑格尔的思想进程。这一点,卢卡奇在《青年黑格尔》中做了重点阐述。此时黑格尔正在图宾根大学新教神学院就读,和若干年轻人一起,准备为宗教事业献身。
37、虽然这些学生年轻冲动,好斗偏狭,不计后果,但黑格尔保持了同他们的频繁关联。终其一生,黑格尔始终站在立宪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一侧,只是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有所畏惧和保留,他定然不会认同“普鲁士绝对君主制的哲学家”这样的称号。
38、如果当初他那些同学没有嘲笑他的贫困,如果他的父亲允许他中途退学,如果他没有经受贬低捉弄的痛苦,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果说那样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妇孺皆知的拿破仑。他之所以成为这样伟大的人物,完全是由他的一切不幸造就的。从这些不幸中,他深谙了通过克服自己的缺憾而走向胜利的秘诀。
39、在这种压抑、躁动的环境中,法国大革命的消息如同一颗火花落在一堆干柴之上,当然这堆干柴还只是精神上的。如卢卡奇所说,黑格尔终其一生坚持认为法国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在当时革命方炽之际,虽然德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实践条件并不存在,但青年黑格尔还是表现出强烈的热情。
40、年8月15日,在美丽的科西嘉岛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爸爸和妈妈把希望之火传递给了他们的孩子,并给他取名拿破仑·波拿巴,意思是荒野雄狮。
41、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很高傲但又穷困潦倒的科西嘉贵族,他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里恩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他必须交往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夸耀自己富有而讥讽他贫穷的同学。这种讥讽深深地刺伤了小拿破仑的自尊心,引起了他的强烈愤怒,然而对此他无能为力,只能为这种威势所屈服。后来他实在是受不了,就写信给他的父亲:“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而骄傲的人面前永远谦卑下去吗?”
42、这一天,一只庞大的队伍为这位事实上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送行,其中大多数是教师和学生。当时,柏林的政治形势非常紧张,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加剧,学生激烈地公开反对国王和政府并遭到了镇压,因此他们的悼念更有深层的原因。并且在普鲁士的法律环境下,葬礼是公开游行示威的唯一接口。另一方面,没有任何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参与葬礼,当局甚至没有发出例行的吊唁,哪怕只是表达虚伪的惋惜。
43、他的同伴们在用他们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他那不受人喜欢的体格,使他没有资格得到前者;而他的贫困,也使他失掉参与后者的资格。于是,他改变了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和不受限制的事情,而且当时他们享有免费在图书馆借书的权利,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44、黑格尔强烈地感受到,法国政治革命与康德哲学革命之间的深刻关联,在他看来,二者都源于世界精神的同一个更新或重新焕发。(从没有任何其他哲学文本像《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这样反复提到“革命”一词。)在柏林的讲课中,他说:“这个世界历史的伟大时刻……只有两个民族参与其中……在德国,这种原则以思想、精神、概念的形式爆发;而在法国,则是在实际的现实中爆发出来。”他甚至相信,既然理念引导世界,康德的理论革命必然会在德国引起一场政治革命,而且要优于法国大革命,因为已有一场道德洗礼为其作准备。
45、某种可能是,他熟练地运用了自己的晦涩。不由自主的天生愚笨,故意的掩盖,哲学语言本身的晦涩,阐述体系所不可避免的迂回,在他的思想中,所有这些都完全混合在一起,通常很难确定各种成分的比例。
46、骄兵必败,这是兵家大忌,带兵打仗主要看时机是否成熟,就能审时度势做决策。
47、两天后,经当局“破例”许可,葬礼得以举行。
48、那几年的苦读中,他所做的读书笔记,后来印刷出来,一共有400多页。在那里,他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描绘出来,并在地图上标明了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所有的一切他都用数学方法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因此,他的数学才能由此而得到了发展。他的长官看见拿破仑很有学问,便于工作派他去做一些需要极复杂计算的工作。他把这些工作做得漂亮极了,于是他又有了别的机会。在他以及全世界还不知道将来会变成怎样的情形之前,拿破仑已经走在有权势的路上了。
49、在一次行军途中,拿破仑的贴身警卫为了救拿破仑而不幸落马。整个身子落入悬崖,幸亏一根树枝挂住了他的衣袖,使他没有跌入万丈深渊,生死之际,卫兵拼命呼喊拿破仑救命,拿破仑看了一眼结实的树枝,突然举起枪对准卫兵的脑门,厉声吼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一枪打死你!”卫兵见求救无用,只好尽力自救,于是使用全身力气一跃,终于攀上了悬崖。
50、如果考察作为哲学家的黑格尔的诞生,从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精神现象学》中,可以看到一个普通的意识从最初的天真和无知,到一般的哲学认知,再到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黑格尔确定了一个虚构的起点,对于开端之处他未加批判,遵循了观念论的传统,即从意识的预设原初状态出发。“原初理念自然是将自我表象为一个绝对自由的存在。通过自我意识这个自由的存在,整个世界一下子从虚无中涌现出来……”
51、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伟大人物的个性往往隐没在那些流传后世的功绩之下,哲学家也不免于此。作为读者,此前对于黑格尔的印象,更多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是艰深晦涩的巨著。这本书则让我认识了在概念与文本之后的黑格尔。
52、当然黑格尔的思想是动态的,尤其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他也会有妥协,有策略上的调整,但作者所揭示出的,是一个在根本政治取向或者说哲学取向上自始自终坚持彻底自由态度的黑格尔的形象。由此可见,由公开文本所构成的黑格尔哲学不等于黑格尔的全部思想,同样,黑格尔也不等于外在的黑格尔哲学,当然穷尽一个人的全部思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却也可以帮助我们从黑格尔所处的现实环境和个人经历出发,去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内容和他的真实思想路向。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可以作为阅读黑格尔、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导论。
53、年法国从热亚那购得此岛,当时科西嘉人有反抗情绪,自由解放的激情充满了这位英雄小时的胸膛。
54、拿破仑当了统帅以后,有一次约几位大将到郊外赛马,正扬鞭畅奔,他的赛道突然被几个乞丐挡住,卫兵们举枪喝斥散开,拿破仑却放慢马速,命令卫兵们和他一同绕道。并大声说,请尊重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