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把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向祝融他们那里倾去。一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2、共工触山的精彩语句是,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5、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扑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陷入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散去,雨水齐收,大地重现光明。
6、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7、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8、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9、原因是共工和祝融交战打了败仗,一气之下撞了不周山。
10、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11、最后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被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12、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13、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14、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15、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16、共工怒触不周山表现了共工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中,工作,学习,是不可能没有失败的,只要是要有一种精神,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17、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18、共工怒触不周山作者:《淮南子》
19、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20、神奇之处是把西北触了个口子,后来成了东西文化交流通道和丝绸之路通道。
2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2、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根本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
23、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击石取火比钻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计保存火种,因此,当时中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24、燧人是钻木取火,祝融是击石取火。
25、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战争。
26、表现了祝融善于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27、曲折的反映了在原始部落中的激烈斗争和大自然的巨变,用神话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示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大自然的思想,神奇的传说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