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造句子二年级
1、在湖畔享受美食,看湖水清澈见底,仿佛心灵得到净化。
2、湖畔春杨柳,微风婆娑,美不胜收。
3、垂虹桥在历史上已显示出它的作用。然而,由于河道淤塞,改道频繁,特别是在明清之际,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垂虹桥下已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泥沙所堙塞,流水不畅,长桥南北逐渐淤涨成田。明清两代在疏浚吴淞江的同时,虽然对桥洞多次疏浚,但终不能恢复其旧观。解放后,此桥曾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作认真保护。由于长年失修,1967年5月2日,垂虹桥先是倒塌一孔,但无人敢问。在那动乱的年代,有谁还顾及这毫无“政治价值”的古桥呢?于是一夜之间,基余桥孔都接连倒塌,古桥石块则被附近居民和单位擅自挪用,如今只有东西头尚残留七八个桥孔。久负盛名的垂虹胜景现在几乎荡然无存,只有前人留传下来的诗文还能使后人思想起当年的景况。正是:垂虹桥影虽无踪,名十诗文照汗青。
4、湖光山色之中,感受生命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5、湖水的静与动,如同生命的起与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6、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
7、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蒙蒙隔寒镜。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8、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镇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古运河在此又借道吴淞江,如遇上天气骤变,则常常翻船溺人,官府漕运屡遭损失,当地居民往来也极为不便。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召集民众在江湖之间修筑了吴江长堤,堤东为江,堤西则湖,为了让湖水东泄,就在县城东南留有一大缺口,运河以西、长堤以外仍然风大浪急,日夜无休。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以及居民往来方便,修建一座长桥把县城与吴江长堤连接起来已势在必行。
9、四月西湖烟雨中,水光山色渐欲浓。东风吹开花千树,人间春色第几重!凝眸处,心底会涌出莫名的感动:一碧湖水,一柔轻橹,一抹山黛,一堤长柳。我,持一帘幽梦,撷半笼烟雨,穿越红尘的霜雪款款而来,山是我的情,水是我的心,这如梦里蓬莱般的湖光山色,你,可是我前世今生的等待?
10、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精鉴别,善书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宝晋英光集》等。
11、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清澈见底的湖水,湖水是那么的宁静,她悄悄地,慢慢地从我身边走过,可我却没有感觉到她在流动;湖水是那么的绿,
12、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湖水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中的云彩与山峦。
14、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15、《吴江垂虹亭作》是两首山水诗。第一首描写了太湖边的美好景色,是写实;第二首则由水天一色的湖光水色联想起织女架起了织布机、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16、这句话的意思是::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17、啊!洞庭湖的君山是多么雄伟壮观啊!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洞庭湖,好让洞庭湖不受风雨的侵扰。
18、破鲈(lú)鱼:如同说“鲈鱼破玉”。鲈鱼,一种淡水鱼,又名银鲈、玉花鲈,主产于吴江一带,吴江有“鲈鱼乡”之称。玉破鲈鱼,形容切好的鲈鱼肉莹洁如玉。金破柑:形容剖开的柑橘灿若黄金。洞庭东西山盛产柑橘,品质较优。“金破柑”,《宋文鉴》作“霜破柑”。
19、意思是:湖边的山山水水也开始朦胧了起来。
20、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21、垂虹桥倒塌处现辟为垂虹遗址公园。
22、碧波荡漾,风吹荷叶,湖畔的景色如画卷般美丽。
23、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是多么美丽,如同白玉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令人遐想。
24、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江南。
25、湖水静谧如镜,波澜不惊,让人感到宁静与祥和。
26、从山上眺望那湖水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湖水是那么的清清得能望见湖底的石头。坐在船上,划动桨儿,只能听见桨儿划动湖面的“哗——哗——”声,当时间停止在那一秒钟,我认真地,仔细地倾听,才能听到湖水静静地歌唱声。
27、湖泊中的星星闪烁,如同璀璨的宝石,散发出美丽而璀璨的光芒。
28、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东门外,横卧于古吴淞江正源之上(古吴淞江又名淞江或吴江),原名“利往桥”,俗称“吴江长桥”,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29、在湖畔感受自然的气息,让心境随之清新舒展。
30、“湖光山色亦空蒙”是这句话源自于北宋苏轼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用湖光山色用来赞美西湖的美景。全诗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此“湖光山色亦空蒙”的意思是:湖的风光山的景色也笼罩在细雨朦胧中
湖光山色造句子二年级
31、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32、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62孔,桥孔为弧形联拱式结构,并在东西两桥堍各立巨大石狮一座。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吴江知县蒋奎又用石砌面,双边冀以双层石栏,栏杆上雕刻有狻猊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包咸等人出资重修垂虹桥。由于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四十又四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水波连天,仍然壮观。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
33、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34、湖泊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放松心情,让人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恼。
35、垂虹桥历经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废,前后存在了920年。论其结构与今苏州宝带桥相似,然而桥身之长,孔数之多,修葺之频繁,在中外建桥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正如当代桥梁设计大师茅以升所言:“吴江垂虹桥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同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桥梁。”
36、对于大海而言,湖泊是它的萌芽;对于自然而言,湖泊是它的风景。
37、湖山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38、《吴江垂虹亭作》:
39、湖泊,一片烂漫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给人带来惬意与清新的气息。
40、多么静的洞庭湖啊,静得像一面镜子;多么绿的洞庭湖啊,绿得像一片草坪。
41、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次年6月桥成通行。当时桥长1300多尺,西北-东南走向,砖木混合结构,桥面铺砌青砖,双边萦以修栏,用木万计,桥中心比较宽阔,建亭名垂虹,桥下85孔互相联缀。垂虹桥上临波涛万顷的太湖,远远望去,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于洪涛之中。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成为绝景。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行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十分方便。宋元时期,太湖之水从桥下浩荡东流,垂虹桥便成为吴淞江的咽喉,为数众多的桥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吴淞江浪涛之险,所以宋代曾有“松江未过不愁,过了垂虹百不忧”的诗句。
42、绿树环绕湖边,繁花似锦,风景宛如仙境。
43、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44、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赋。不少诗人登临桥上,南望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太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北宋诗人张先曾为吴江县令,有诗云:“桥南水涨垂虹影,清夜澄光合太湖。”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45、《吴江垂虹亭作》
46、远眺湖面,四季更迭,春夏秋冬各有风情。
47、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8、这里有一些可以拿来当看湖文案的高质量句子:
49、胡海胡映,山山环水,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50、看着湖泊,你会感受到一片宁静,像是时光凝固在此处,令人忘却烦恼。
51、此句我个人觉得是出自网络作品《少年游》(作者:佚名):“湖光山色两相宜,心醉神亦迷;小城春雨,筑弦竹尺,盼得寒意离;几番清雾聚而散,时光挥指弹;风动呢喃,拂煦轻泛,临水望微澜。”大意是指湖面风光和山上美景相得益彰,游玩的人心旷神怡,时光易逝,好好欣赏这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