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精选76句】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精选76句】

时间:2023-03-14 21:27:24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1、比较著名的有:闻鸡起舞

2、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3、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4、成语故事主要内容和寓意自相矛盾:主要内容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稳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答复不上来了。寓意说话、写文章,假设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像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对头。

5、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6、故事含义: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7、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成语故事100字(精选12篇),欢迎大家阅读。

8、一字之师

9、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10、同窗给我讲了一个耐人学识的成语故事,让我深受启示。

11、成语释疑: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12、滥竽充数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寓意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挖苦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13、后来,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的干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地被愚公的诚心所打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从此愚公的家门前就是一片坦途了。

14、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15、我读了海底捞针这个成语故事,觉得他真是小题大做,有捞的时间和工夫,怎么不去再做几根针呢?

16、杯弓蛇影

17、刻舟求剑,就是剑掉在了水里,用刀在船板上刻下记号,意思是剑就在这里。其实船是航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随之而变。

18、按图索骥

19、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20、文言文的古代成语故事有: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梁莹映雪。

21、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22、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深的曹操的喜爱,他的哥哥曹丕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有一天曹丕把超值找到自己面前,让曹植在7步之内做一首诗,要不然就等于是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在7步这内做了这样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烧,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3、画龙点睛主要内容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寓意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24、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25、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26、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27、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28、还有时间较早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成语,想围魏救赵,鸡鸣狗盗,一鼓作气,脱颖而出等等可以放在一起学习。

29、成语故事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将成语故事分分类,也方便大家记住首先关于远古或者是上古时代的神话,比如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

30、故事内容:古时候,楚国有一户人家,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识给下人们喝。但吃苦耐劳的下人有很多,这壶酒对于他们来说微不足道,太少了,如果大家都喝,一人只能抿一小口;若是让一个人喝,那才能喝得爽快。可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这壶酒就归他喝。大家听了,纷纷点头。于是,便都埋头苦干起来。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蛇,他先是站起来环顾四周,轻蔑地瞟了一眼,其余人都还没画好,心里得意地想:他们画得可真慢!我再来给蛇添几只脚吧,反正他们画的慢。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给蛇画起脚来。正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扬扬自得时,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下雨天浇地——多此一举啊!”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眼睁睁地看着第二个画好蛇的人饮完酒,心中后悔不已。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31、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32、高山流水

33、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34、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相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造句

35、专心致志

36、成语故事: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37、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38、《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

39、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40、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41、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42、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43、煮豆燃萁

44、同学给我讲了一个耐人学问的成语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45、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46、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47、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8、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49、一字千金吕不韦为了夸耀《吕氏春秋》更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把《吕氏春秋》公开在集市上,提出若是有人能改动其中一个字,就赏金千两。

50、经典成语故事

51、疑邻盗斧

52、让孩子出口成章的经典成语故事。

53、道理是兄弟间要以亲情为重,不要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刀枪相见。

54、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55、有很多,比如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行都得绕远路走,于是愚公提议大家一起努力铲除这两座山。他带着家人,用簸箕把铲下来的石头和土壤运到渤海的边上,一年才往返一次。连邻居家刚刚换牙的七八岁的小孩也来帮助他。但是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儿,却讥笑他。但是愚公说,自己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只要坚持,就一定能产出这两座大山。

56、“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57、成语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58、南柯一梦

59、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60、不可救药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61、成语故事100字(精选12篇)

62、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63、乘风破浪

64、万箭齐发出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谋略草船借箭经典故事,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的时间造出一万枝箭,诸葛亮让鲁肃准备20艘船,第三天四更去曹操水营,因天黑鲁肃的船上扎满了草人,曹操以为来偷袭,命令一万多弓箭手万箭齐发射向20船上,这样草人满身都是箭,满载而归。

65、揠苗助长

66、成语故事篇1

67、讲解课文时,老师轻点鼠标,用投影仪播放成语故事《曾子杀彘》的动画片,然后老师启发学生结合故事和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诚信”的理解。

68、(饣豆)(饣丁)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

69、据说当年这个成语故事就发生在武当山镇磨针井村,当地至今尚有磨针石雕屹立其间,已成为武当一景。

70、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71、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72、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73、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74、一衣带水

75、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76、故事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