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高》中的名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同时,“露滴幽丛见泪痕”一句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泪痕”一词将菊花人格化,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爱菊之陶公,而伤心落泪,这一比拟联想自然,想象合理,形象鲜明。
3、此诗运用了用典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所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陶公没后无知已”一句就是运用了陶渊明爱菊逸事这一个人人熟知的典故,交代自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了。
4、首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5、《登高》这首诗的作者不是白居易,而是杜甫。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登高》这首诗中集中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意象.
8、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9、运用直接抒情的修辞手法,将作者潦倒孤苦无依的悲凉刻画的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10、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11、作用:通过对六种景物形、声、色、态的描写,生动地将诗人心中忧国伤民、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12、杜甫的七律登高这首诗的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14、诗人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15、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话刻画了一个非常孤独寂寞的一个情景
18、当时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诗人当时病魔缠身,生活极端困窘.其尾联所表达的是诗人备尝艰苦,潦倒多病,所以白发频添,酒杯难举的艰苦之状,无限悲凉,溢于言表.
19、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20、《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21、《登高》古诗原文:
22、其次,在情感内涵方面,尾联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熟典,通过将菊花带露想象为菊花因失去作为知己的陶公而伤心落泪,隐喻自己高洁孤介的品格,以及世无知音,横遭冷落、排挤的苦闷。
23、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24、杜甫《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运用了情景交融手法,情寓于景,景中含情。风是急的,峡口本以风大闻名,脊到高处,觉得风大,所以着一“急”字;天是高的,这里天高地旷,所以着一“高”字;猿是哀的,唐代夔州多猿,诗人登到高处,峡中频频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正所谓“听猿实下三卢泪”,所以着一“哀”字;渚是“清”的,深秋景物开始萧条,河中沙洲显得十分寂寞冷落,所以着一“清”字:沙是“白”的,经过秋天的风吹晒,沙也显得特别洁净,所以着一“白”字:鸟也是“回”,天宅的飞鸟因风急而低回打旋,所以着一“回”字。这一开篇句,使人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2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6、赏析:这两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27、特点: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28、:“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2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0、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